登录/注册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

来自粉丝的自述:取关博主的100个理由 | 海外weekly

新榜
博主掉粉
各位好,这里是新榜的「海外weekly」栏目,每周末更新,为大家精选海外的爆款案例、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信息、行业研究、有趣观点,本期为第10期。如果你还有什么想看的,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目录     


1. YouTube粉丝自述:取关有100种理由      
   
2. 亿粉博主捐款5万又收回      
   
3. Ins红人现身说法:大片是假的,连天空都是App生成的  
   
4. 为网红作家代笔的七年    

   

YouTube粉丝自述:取关有100种理由    


上周日,有用户在Reddit上发起提问:是什么让你取关了一个曾经超爱的YouTube博主?目前,这条帖子已经有5000个评论,回复答案五花八门,但这似乎是所有网红都需要面对的真相: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为挑剔的粉丝创作内容,这将是创作者们持续面对的难题。我们摘录了部分高赞回答,看看取关一个博主,到底需要什么理由。
 
1. 取关vlog之父Casey,因为顶级内容变成了优秀内容,然后越来越次。另外,谁开始说自己是网红,并且越来越当回事的时候,我就取关了,你不是什么网红,你就是打广告的。

 
2. 内容转型是我取关的原因。教育博主Vsauce以前的视频超有教育价值,比如,哈佛的监狱实验,现在和YouTube合作的付费会员系列Mind Field越来越像数学分析,不再对胃口,所以取关了。
     

3. 美妆博主们做大了都一样,全都是赞助的广告内容,信任尽失,而且,炫富严重,比如Jaclyn Hill,简单来说,忘了初心。


4. 如果视频前15秒就把标题内容讲完剩下开始说广告,取关。

 

5. 内容变次是原罪。虽然也有人理解,他们不得不从质量转向数量,但坚守内容品质才能留住粉丝。


6. 很久不看的频道就取关吧,订阅太多也挺烦,往下翻很累的。

有个以前喜欢的博主,哪怕不经常看了也不取关,毕竟脸长得帅,现在他开始加上廉价的音效,尤其是脸上的特效让人不能忍,取关。


7. 过于标题党,没下限,假,比如Kid Behind A Camera


8. Troye Sivan开始和音乐公司合作的时候就取关了,虽然很为他开心,但他已经不是身边那个沉迷音乐的少年了,现在他已经是巨星了,和我没什么关系了,所以不爱了。


参考链接:
https://www.reddit.com/r/AskReddit/comments/d46gn5/what_made_you_unsubscribe_from_youtubers_that_you/  


 
亿粉博主捐5万又收回    

 
PewDiePie,YouTube上订阅数第三的亿粉博主,也是唯一一位粉丝破亿的个人博主,此前因为和印度音乐频道T-Series打粉丝仗,热搜不断,更早之前,他因为种族歧视言论被迪士尼撤销了赞助。
 
上周四,PewDiePie在一则视频里表示,本来要向犹太反仇恨组织ADL捐赠5万美元来着,一发推特就受到了粉丝的疯狂反对:欧巴你如果被绑架了就眨眨眼。毕竟ADL曾经大力批判过PewDiePie的言论。

两天后,PewDiePie发视频表示,慎重思考后决定取消捐款,捐款是还会捐的,但是,会重新选择吧。


参考链接:
https://medium.com/swlh/pewdiepie-adl-donation-nazi-conspiracy-theory-2e71f6a85aa3

 

Ins红人现身说法:大片是假的,连天空都是App生成的    


在Instagram上,所有的天空都呈现粉蓝色,干净澄澈,有几朵白云点缀,这周一,28万粉丝的阿根廷旅游博主Tupi Saravia来现身说法:假的,都是假的,一个叫Quickshot的App就能搞定完美天空。

 
 
不论是哪国的社交网络,修图似乎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Tupi的自爆把“真实”的底线又拉低了一些,旅游网红发的照片连天空都是假的,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相信。
 
参考链接:
https://onezero.medium.com/the-sky-is-fake-on-instagram-15dda1dacb1f


 
 

 

为网红作家代笔的七年    

 

Instagram上有80万粉丝的网红作家Caroline Calloway曾是女性们的精神偶像,文笔细腻,独立有思想,在线下开展创意写作工作室,招募期间每人收费165美元,计划中,她还有一本新书待出版……


直到上周,合作多年的亲密伙伴Natalie Beach在媒体the Cut上发表文章,讲述了自己作为Caroline合伙人和代笔的七年的经历,这才撕开了Caroline励志人设的另一面,比如,新书没有交付,写作工作坊也并没有打算要开展。合作七年,她们通过对Caroline进行无限人格化,收割了大批粉丝。
 
Caroline早期的成功,来自于剑桥大学的背景,当时她在Instagram上的主题是美国人版的“英国那些事儿”,一度引发当地媒体的关注,入选“名人堂”,在《纽约时报》看来,这个做法真是荒唐得可以。
 
在Natalie发表文章之后,双方粉丝开始大战,路人吃瓜,二人的粉丝量直线上升,她们是在写作、也是在表演,甚至可以定义成一场营销,三者的界限越发模糊,吃瓜群众的注意力就这么被牵走。
 
参考链接:
https://www.nytimes.com/2019/09/11/style/caroline-calloway-explainer.html

分享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