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圣诞夜,“民谣在路上”在北京推出“试音间圣诞趴”,宣布开启“试音间”艺人孵化计划,携手微格、微影资本、虾米音乐、二更等平台打造完整的民谣产业链。
“民谣在路上”是十三月文化旗下的民谣原创演出厂牌,而十三月与二更的合作,早在月初二更的2017年产品战略发布会上就有提及。当时二更CEO李明在台上说,MV会成为2017年视频品类里一个新的爆款,二更将与十三月合作,创作更多包含故事和微剧的音乐短视频。
随着短视频在新媒体领域的崛起,“民谣IP”也迎来了爆发的好时机,不过他们想做的,还不只这些。
《我那么喜欢你你却让我天天洗头发 (吉他版)》
刘莉旻(牛牛)
你的离去
就像通知我
我误掉了
最后的飞机
我盘腿坐在
你的机场外
又点了一支烟
假装我刚来
你喜欢的歌我都哼了一遍
倔强的脾气我全部都收敛
我只不过不想天天洗头发
你怎么就要我每天洗头发
就算大雨
不停的下
也留不住
终要走的你
就算淋湿
我的头发
你也不在意
我也没关系
你喜欢的歌我都哼了一遍
倔强的脾气我全部都收敛
我只不过不想天天洗头发
你怎么就要我每天洗头发
你喜欢的歌我都哼了一遍
倔强的脾气我全部都收敛
我只不过不想天天洗头发
你怎么就要我每天洗头发
你走了就好
你走了就好
民谣已经“大众流行”,民谣短视频却普遍稀缺
“我们早就说了,要占领工体!”时过一年,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张玮玮在野孩子乐队成立二十周年专场音乐会上对台下观众的那句喊话。同时出现在工人体育馆的,还有万晓利、小河、周云蓬等如今声名在外的民谣音乐人。
近十年间,民谣从酒吧、live house,逐步走进音乐厅、剧场、音乐节,所到之处必有年轻人群的摇旗呐喊。
民谣歌手也是爆款频出,逼哥李志的跨年音乐会一票难求,陈鸿宇的社群品牌“众乐纪”更是在今年获得两轮百万级的投资,印象中的“小众”民谣成为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的主流画风。
“我觉得民谣现在已经特别大众了,而且他在整个所有华语所有音乐门类中焕发出来的生命力和商业空间,已经是巨量了。”十三月创始人卢中强说。
民谣不仅摘掉了“小众”的帽子,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大众流行。不仅如此,李志、陈鸿宇等民谣音乐人,也真正走进了大众视野,成为“民谣IP”。但问题是,这些民谣除了音乐本身,其他内容形式的产出却普遍稀缺。
“我之前在上海看鹿先森乐队《春风十里》的演出,这首歌太火了,当时我把他们的数据从各个平台调了一下,量是惊人的,尤其李宇春翻唱之后,但缺一个好的视频,如果有的话这一定是个大爆款,而且这种大爆款其实蛮多的。”十三月创始人卢中强认为,一首歌火了之后,相对应的视频也就具备了传播的潜质,“网易云里《春风十里》排在最前的一些评论,都是特别好的故事,或者说IP,这些东西一定是需要短视频呈现的。”
新榜:是哪些因素让你觉得应该投入去做短视频这件事呢?
卢中强:音乐的生态在最近有个挺大的变化,整个渠道都布完了,各个平台动作都比较大,基本上尘埃落定。以我们的观察,等这些平台差不多布局完之后,内容源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民谣这块,火得这么快,在网易云有五千条评论,就具备巡演转化的可能。作为独立音乐来说,民谣基本上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是在网易云,但其实完全缺失了视频传播这块。
但短视频传播对音乐来说,早就是最重要的一环。以前有MTV台,Channel V这样的节目,现在几乎很少有人拍MV,也没有平台播MV了。传统线下KTV其实也面临这个问题,这么多年这一块内容源的匮乏,创造力的缺失,从各个渠道来说,恶果都凸显出来了。
联手二更,用民谣音乐讲故事
事实上,在敲定与二更合作之前,十三月也做过一些音乐短视频的尝试。比如《大冰的小屋》音乐纪录片,以及为新乐府拍的大量的短视频。
《大冰的小屋》音乐纪录片:生活本身就是故事。这一则视频在腾讯视频上就有780万播放量
“有些东西我们拍得也还行,但没有分发,而且二更聚合了这么多特好的导演,不管怎么说,我觉得他们肯定敢于突破以前MTV那套,我不知道你怎么看,MTV在我看来挺无聊的,但二更有他的故事性,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可能会找一些作家写一些小本子,这样一来视频的故事性和音乐的另一面都能出来。”卢中强说。
在二更的发布会上,卢中强也将这次合作形容为“术业有专攻”。截至2016年11月,创业才两年的二更视频播放总量已超过50亿次,日播放量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增长了10倍,称得上巨大的短视频流量入口。
不仅如此,两者长期以来的布局也不谋而合。十三月需要有故事的短视频内容,二更有导演生态平台计划;二更着眼于城市站布局,十三月也曾推出“民谣地图”项目,将城市的性格与相对有代表性的民谣音乐相结合。
“我们在2015年底就觉得MV这个领域特别适合短视频,一首歌的长度也刚好是四分钟。整个MTV行业现在是处于低谷,但短视频迅速发展后,我们发现这类内容是比较容易形成传播的,再加上从国外YouTube来看,三分之一好的内容都来自歌曲,特别是好的MV。”二更创始人丁丰介绍说,二更明年会根据十三月旗下的民谣歌手,推出一系列以民谣类为主的MV,风格上首选讲故事的方式,定位情感类为主。
由于早早看好MV短视频的市场潜力,二更在去年年底就设立了MV项目组,除了跟十三月的合作之外,也在寻求草根词曲作者,尝试从原创端开始合作,并计划明年春节后在全国各地高校推广。丁丰认为,2017年短视频的创业中,肯定会有专门做音乐的公司冒出来,二更也会格外重视这方面的布局,将“二更MV”作为子品牌来运营。
新榜:跟二更的合作会是什么模式?
卢中强:我们先期会跟二更合作10首歌,未来也在聊更紧密的流程化的、更量产的合作。希望能通过二更把每首歌的视频做一个包,这里面除了音乐,还有比如创作背景、录音、生态的小纪录片,有一些偏叙事的其他形式的表达。
卢中强
因为我觉得现在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说平台的专属性出来了,什么平台具备什么属性,而当一首歌形成这样的大的视频素材包的时候,针对斗鱼、虾米、爱奇艺这些不同的平台就会有专属的视频。未来我是希望跟二更能合作在这方面有突破,而不仅是我拍一个特精美的MV,这不一定具备那么大的收看的可能。
二更现阶段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明年我们在这个平台上每年需要孵化30-50个IP,没有这套流程的话会很麻烦,回到传统那套一个个做我一定做不了。
推出艺人孵化计划,酒香也怕巷子深
不过,与二更的合作只是第一步,十三月此次的布局在于整个民谣产业链,意在通过资本以及各平台的合作,让“民谣IP”结束单兵作战时代。
“试音间圣诞趴”现场
关注国内民谣十年之久,卢中强一直在寻求适应形势的变革。他曾在《一席》的演讲中提到:“如果不是自媒体的话,这可能真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焚琴煮鹤的年代。”
在新榜的采访中,他也坦言,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卧槽,酒香要不怕的话,全变成馊酒”。
2007年,旗下签有谢天笑、万晓利、马条、山人乐队、钟立风等民谣音乐人的十三月,整一年的演出成交只有17万。而如今这些音乐人的演出年收入总和,恐怕早就在千万以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当时音乐环境的恶劣,卢中强将此形容为“特别惨烈的年代”。
昨晚与6年前,卢中强与王小山的微博
而“民谣在路上”的迅速起步,则要归于微博等社交媒体的爆发。卢中强回忆,当年最开始的演出就是靠王小山以及诸多南方系的人在微博力挺。一起创始“民谣在路上”的王小山当时已是微博大V,他的微博为他们带来成效显著的宣传,也造成“重大损失”。
“每次演出庆功宴都会多出四五桌不认识的人,无一例外都是王小山的粉丝,还在打电话奔走相告……后来我们算了下,利润基本都被王小山的微博粉丝吃完了。”卢中强在后来笑着讲道。
如今,“民谣在路上”的微博有13万粉丝,公众号“民谣在路上”的粉丝数也在10万以上。除此之外,他们在喜马拉雅等平台搭建了日播平台;在上海、深圳、贵阳等城市落地了十家传统的直播电台,实际上形成了将近五六十万的传播矩阵。
公众号“民谣在路上”称不上大号,但一直保持良好的活跃度和原创输出,也会做歌曲发布
“我们现在签的几乎所有艺人,都是基于‘民谣在路上’公众号发掘出来的,特别垂直,光卖我们自己的票就卖了300多万。在这个小传播矩阵里,我们还做了一个项目叫试音间,差不多做了40多个音乐人,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小的闭环已经很有意思了。当我们再把这个新媒体矩阵打通到二更、格瓦拉这些平台,打通到整个线下,这个生态一定是可期的,非常可期的。”卢中强说。
“试音间”艺人孵化计划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包括与微影资本的基金计划合作、与虾米音乐升级版权合作、与微格的“线上+线下”演出合作、与二更的音乐短视频合作等等。
新榜:“民谣在路上”公众号的运营情况怎么样?
“民谣在路上”运营nola:很早就开设了,但正式运营是从2015年春节开始的,我们有个自媒体和社群部,有3个同事负责整个微博、微信以及网络电台、社群,还有电商的工作。这个其实面临大量的内容输出,这块儿人员架构比较轻,我们采用的是“内脑+核心外援+义工文化”的模式。内部团队完成规划和把关,发掘优秀的外援参与内容生产,并借由义工文化完成粉丝服务。
“民谣在路上”的微店与“试音间”
电商这块是去年8月8日大冰演出开始的,收入包括票房和演出相关的周边。目前来看电商已经具备常规运营的可能性,明年会开始在这方面做新的布局。
现阶段更多的价值可能在于新人的挖掘,年初我们有开设试音间栏目,通过媒体平台抓取信息,再根据信息跟踪数据,发现闪光和值得跟进的音乐人,在由公司其它部门完成转化。
新榜:你说“希望这个计划能在中国解决一些流程化的问题,把一些demo不减分地变成好作品”,这个怎么理解?
卢中强:民谣这东西之所以这么火,其实是因为我们制作链的全产业的细分环节发生了特别大的问题。一首歌的制作流程应该是加分环节,但现在却是在减分。从编曲到进录音棚,再到后期混音,由于细分环节的人才流失,我们所谓的音乐细分全产业链,已经很难做出一个有性格的比较有意思的作品。网易云上大量的东西,我觉得有一半以上都是demo,因为创作原始的初衷没有被破坏,所以听起来很亲切很好听。
开篇提到的音乐人牛牛
所以今天发布的这几张唱片做得很辛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但这套标准化的东西形成之后,这个行业在民谣和独立这个方面可能会有改观。
新榜:接下来还有那些规划?以及你对彩虹合唱团以及鬼畜等风格的音乐怎么看?
卢中强:我特别喜欢,第一次听到彩虹的时候我都惊了,太牛逼了。今年我们从中秋到国庆去看了很多音乐节,有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同质化。从线上到线下,其实都是特别需要新IP的时代。十三月这么多年来就是民谣的孵化器和发动机,我们只不过把这些东西尽量换一批,我希望明年在这个孵化平台上还会有90后的万晓利,90后的山人乐队。
音乐的生态其实在改变,会有更多有趣的东西出来,而绝对不像过去那种工业化流程化的东西。包括所谓的一些恶搞,其实也是创造力。比如李星宇突发奇想去亚马逊呆了三个月,说要采集世界上最安静的声音,做一张声音作品,这个行为在开始众筹上筹了二十多万。
以前我们有一个问题,是经常把音乐弄出一个定式,仪式感,其实音乐最重要的一个东西是让大家快乐。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可能是全中国最好用的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