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内容付费是2017年内容创业群体尝试和探讨最多的领域之一。
华尔街见闻创始人吴晓鹏,在推出付费内容产品《见闻主编精选》100天后,做了一次内部业务复盘,谈到他对内容付费的理解与思考,其中有很多观点值得业界思考、借鉴和探讨。
华尔街见闻被外界视为从自媒体转型为互联网信息服务机构典型,获得过平安创新资本的投资,2016年初完成了1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其网站、App和“双微”在各类榜单中一直处于财经类前列。
新榜近日独家获得了吴晓鹏此次业务复盘的内容,稍微做了一些精简编辑,分享给大家。(为方便阅读,正文仍以吴晓鹏第一人称口吻叙述)
吴晓鹏在开展内容付费业务初期,经常在健身房高强度训练和思考。(华尔街见闻供图)
今天的分享由我来主讲,主要谈对内容付费业务的思考。
首先是报告大家,之前一个月,我们的内容付费收入和数字营销类收入已基本持平。
我们从4月上线“见闻主编精选”开始,曾经一周只有近万元收入,现在有了几十倍增长。另外,从外部来看,我们两个版本的App,在没有做什么推广前提下能在苹果应用商店新闻(News)畅销榜中,长期占有前5位中的2席。我们的整体业务收入已迈过8位数。
但是,我们的内容收费业务成功了吗?
越是这个时候,可能瓶颈也越来越临近,建议大家越要回到最初开始的100天,去回想我们遇到的各种障碍——我并不认为这些障碍已经完全解决,甚至有很多基础性体验,我们也还没有做好。
我想再次分享一些基本理念。
思考一
用户不会持续为“焦虑感”付费,“机会成本”才是关键
就像许多人误解华尔街见闻是一种“新闻聚合”,其实是没理解投资者的需求。
我们的产品经理经常出去讲,看看门户首页一眼就100—200条消息,华尔街见闻每天才60篇文章。这背后,很重要的是“选择”,选择是用户信息获取成本里非常大、又很容易体验的一块,简单说就是找不到真正好的、找不到真正必需的。
金融财经领域,这个成本影响太大了。我开设华尔街见闻博客和微博之前,付费内容这个愿望就种下了。当时(编者注:2012年),为了找出全球市场的节奏,我每天频繁地交易黄金和标普500指数。一年下来,一看账单,交易费用就3万多美元。如果给我非常杂乱的信息,那我这个费用可能会更高。
交易和研究的基础都是信息。当时,我从一个投资者角度,理解了什么是财经世界最重要的新闻。这一年我也付出了600多美元会员费去看付费新闻。
贵吗?4000元人民币,好像是很贵。但是一年交易费用3万美元,600多美元只是毛毛雨。在英文媒体上,我认可他们的内容,而且我愿意付费。我也相信,这个机会,一定会出现在中文世界,时机已经到了。
金融市场是一个内容付费传统很悠久的地方。从数据到新闻,国外都有大量成熟产品。在众多国际财经媒体的各种付费内容中,我最青睐《金融时报》(FT),因为FT的文章数量是最少的,每天只有几十篇;也不长,通常几百字或千字左右。
如果我只有几分钟时间,需要在全球市场中寻找一下方位感和逻辑,它是我的最好选择。
华尔街见闻精选频道:付费内容。(华尔街见闻供图)
金融市场其实没有太多“现场”,重要的是“意见”和“逻辑”,加上这种非常准确的、权威的“选择”,其实每一天都大大降低了我需要去搜集信息的成本,满足了我所有需求——这其实是一种用户的“机会成本”。
这两年知识付费在兴起,各界也对形形色色的付费内容产生质疑。有人说现在的知识付费是在消费大家的“焦虑感”。
这些质疑不无道理。市场上现存的部分内容付费产品,迎合大家的焦虑感,信息密度低、内容鸡汤化。我自己买了各个平台上形形色色的知识付费产品十几种,其中绝大多数尝试几次后再没打开。
以内容付费进行商业化,在中国刚被验证两三年,从数据看这里面可能有很多是虚火;而FT、WSJ(《华尔街日报》)已经验证了几十年。虽然都属于内容付费这个大概念,但两者在“产品—需求”层面有很大区别。
华尔街见闻与海外财经媒体相比,无论对中国投资者、中国市场和全球互动的理解上,还是互联网产品体验上,我们都可以争取不小的差异性。
营造“售前焦虑感”,轻视“售后使用体验”,这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希望做出用户赞赏、一直要用的产品。我们的内容产品更侧重于工具性、实用性,不希望用户因为自我怀疑、一时冲动买了我们10个产品,然后束之高阁;希望用户真真切切地需要,并使用我们的产品。
最近,有一些用户认为付费和免费文章都在首页信息流,有一些不舒服,要被迫去购买的感觉。其实我们只是按照全球市场的时间顺序,将它们排列在一起,上下也有着一定关联,但用户提出后我们必须得有所回应。经过很多方案的讨论,在下一个版本,我们就会给“只看免费”的用户一个很快捷舒适的路径。”
我们提供可以每天被需要的价值——通过我们,用户看到事件、看懂金融、看透经济,应用到自己生活、事业和资产配置上面。
思考二
运营透明化,让团队认同价值创造
我相信就算有之前对“机会成本”或者说“选择成本”的解释,也仍然有同事和同行怀疑,大多会提到整个互联网上资讯并不稀缺,而是太多了。没有稀缺性,付费点在哪里?通过免费服务获取的用户得来不易,会不会因此轻易的失去?
如果我们的运营管理,不能让团队感受到是为用户创造价值。那么很可能无法持续。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价值上的共识。
在降低用户机会成本这个思路下,6月我们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付费文字产品《见闻主编精选》。我、小皮(联合创始人、总编辑)和团队每天讨论,最后核心定位非常清晰,就两个字:必读。
华尔街见闻联合创始人顾成琦,人称小皮。(华尔街见闻供图)
必读是什么?我们经历了非常多的纠结,每天10点一起开选题会,其实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再参与选题了。但是大家一开始的提问非常触动我们,比如:免费的内容都有了,收费文章写什么?爆款文真的应该是我们的定位吗?要不让深度成为付费点吧?
经过100天的各种运营数据和用户反馈,我们发现:爆款文是以流量获取为目标,付费用户会感觉缺乏诚意;深度文不能保证频率要求,且往往只是生产成本“深”,趋于一种自我认同,也没有带给用户更多价值,某种程度上,生产方式反而是回到了传统媒体时代。
最后,我们逐步确定:我们的用户不为某一个内容点的稀缺性付费,他是为时间的稀缺性付费,为自己交易信息获取中的机会成本付费。我们所提供的视角,我们所做出的选择,当然也包括我们独到和广泛的观点,非常稳定地满足这样的需求。
看完《见闻主编精选》,就用低成本知道了当天所有重要的全球市场要闻,发生了什么、意味着什么。我们有编辑部(其中本土60人,美国5人)全天候跟踪全球市场变化,跟踪我们认为重要的信息来源,给出第一时间无时差的中文分析。
每天,用户最终看到的产品是几篇稿件、几张图,但在这背后浓缩了我们长久以来整个内容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最近我们搜集专业用户的反馈,我看到一些首席经济学家说:看我们的“五张图”成为了解隔夜市场的习惯,这可能就接近了我们想打造的体验。
然后,我们让团队直接体会到运营效果。
我们一方面打磨产品,一方面试图把运营效果很好地反馈给团队。收入是内容付费商业模式验证的关键,和其他传统媒体的内容业务相比,付费内容应是一个流水动态实时、运营信息非常公开化的业务模块。
现在,我们团队有了一个新的10w+目标——不再是阅读量,而是收入——单品的日/周收入,多快超过10w+。用户反馈也很重要,今年我们已经在文章中引入用户评分。付费内容也很快会接受用户评分。
在新的10w+目标下,每个产品小组全天不间断地在讨论每个产品当天的表现,标题、介绍、各种展示运营细节,分析各种数据变化背后的原因。一旦有一个产品的尝试获得了用户认可,团队就会非常开心地跟大家分享心得,其他团队也能学习借鉴。
这种公开、及时和公平的业务交流和反馈,给整个团队带来了非常大的驱动力。和一开始的怀疑情绪不同,大部分同事建立了产品的主人翁心态。
思考三
为什么把内容付费目标定在现在的100倍?
华尔街见闻发展的前几年,内容付费并没有被提起。
一个原因是付费市场和用户习惯尚未全面形成;二是我们作为创业公司,还在耕耘前期的流量,以获得用户为中心。另外,我也承认,之所以今年才正式将付费提高到公司战略,是因为公司内部也一直有争议。
现在初步验证的内容付费需求,长期来看我认为应该追求像FT、WSJ类似的规模,我们要将目标设定在现在的100倍。华人世界十几亿人的市场。随着移动互联网、数据科技等技术变迁,整个世界发生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以前一百年才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可能五年就做到了。
从电影到在线视频、游戏、动画、音频、文字,我们看到可以承载付费商业化的内容产品在不断降维。付费不再需要非常宏大的形式载体,付费已然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回归到商业的本质,好的东西,不可能永远免费,生产者和投资人都需要正反馈。
我们没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我们诞生于互联网环境,我们有着更好的适应能力,更懂用户,有着全球海量的中文用户市场。中国市场达到百万付费用户,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我们还需要认清现在的流量格局,我们的内容能力如果和社交平台、KOL以及社群更紧密互动,会唤起更大的流量,在这些地方,而且通道还不算太封闭。
《见闻主编精选》每天都有一篇“五张图”(华尔街见闻供图)
最近推出了《付鹏说》的100期精选,我们发展的KOL其实也是同样的,给用户逻辑、框架,降低他们去“拍脑袋”的成本。我觉得也会有更多的业内人士,理解内容付费对于创建社群关系的价值。
我们的微信也需要思考,比如现在新榜等数据平台,都在打造分销的生态,我们应该去做更多的尝试。
我们还需要坚持这项业务的更高目标,也和我个人的愿望有关。
过去几年,我们看着一大波优秀媒体人都去做了PR,大多收入不菲,干活儿也是勤勉努力。但时不时会听到一些朋友说:“等我财务自由了,还是要回去干媒体!”
我不想说这是情怀,在很多语境下,情怀容易被理解为“去做不赚钱的事”。我们希望,做内容的人,真正靠内容的品质赚到钱。这才是对内容人的最大肯定。
《脱水研报》、《A股早知道》……华尔街见闻应该开发更多付费产品,成为一个垂直平台,使得内容人才、提供金融市场意见的人士有机会做自己最热爱、最沉迷、最认同的事情,直接得到回报。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可能是全中国最好用的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