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在我的枕头上沉睡,我却独自无眠。”诚如阿多尼斯所写,结束一天奔波,手机不再频繁震动,大脑也切为省电模式,白天的焦虑余波未息,而我们总要学会为情绪找到出口。
内容生产者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佳的内容消费场景。全媒派(quanmeipai)集合了一波夜间疗愈专用内容,一块儿松弛下神经吧:)
情感知音向:猛戳情感软肋
从收音机时代长盛不衰的情感热线电台节目,到移动时代的夜读夜听栏目和夜间情感大号,情绪的载体演化得更加灵活,也从侧面折射出人们的心理慰藉需求从未消失。
在这其中,主打磁性低音的情感电台成了最受欢迎的节目——这类温和的男性低音似乎有某种魔力,能让你沉浸其中,专注描摹它的情绪肌理。
公众号“夜听”就是一个坐拥千万粉丝的情感大V。几分钟的音频,配上两句的图文鸡汤,构成了一篇推送内容。根据公众号运营者兼主播刘筱透露的数据来看,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推送,每篇文章基本上都能收获六七百万的阅读量。
夜听推送内容 / 评论区 / 流量数据
没有了情感热线时代的倾诉与回应,还有评论区这个“树洞”可以吐露真情。严格来说,每一期完整推送,还囊括了精彩的评论区内容,数以万计的评论与点赞足以证明这是一个巨大的共鸣场。
另一位网络电台主播程一,也是低音控们的心头好。程一电台在主播电台综合排行榜中高居前三,被众多迷妹誉为“耳朵里的男朋友”,他的评论区也同样扎心。
除了伴着声音入眠之外,夜间情感读物也是一大热门。公众号“胡辛束”的定位相当明确,以“每晚22点准时重启你的少女心”为口号,打造文字版的女性夜间情绪出口。
而“我要WhatYouNeed”将自己标榜为“年轻人的聚集地”,探讨的话题更为广泛,不仅有爱情、友情、工作、生活,还会跟进热点事件。如创始人陈裕明所言,WhatYouNeed的题眼在于“Need”——有别于架空式的情感抒发,它加入了贴近热点的话题探讨,以填充年轻人的话题需求。
此外,WhatYouNeed的公众号内还有便签式的“晚安日历”功能,供你书写自己的晚安故事,并可以生成图片分享到朋友圈。
也许这类情感内容常常支离破碎,甚至在白天看来有那么点儿“矫情”,但对于普通人而言,睡前一碗鸡汤才是最实际的慰藉吧。
生理疗愈向:火热崛起
当你辗转难眠时,困倦浮在眼皮上无法沉入梦乡,拿起手机却发现自己越刷越清醒,焦灼感也随之袭来。据《2013-2017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指出,有50.3%的受访人是轻微睡眠困难者。针对这类“睡不好”的人群,以ASMR和白噪音为主打的内容就此兴起。
作为舶来品的ASMR,全称为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简称ASMR)。简单来说,人对于特定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刺激会产生愉悦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ASMR。用来催眠的ASMR作品,往往由各种舒缓的触发音组成。制作者一般会借助设备和道具,发出按摩耳朵、吹气、梳头发、摩擦木块等极其轻微的声音,帮助人放松平静。
#视频:Maria的ASMR作品:低语、头皮按摩和手部动作(建议戴耳机观看效果更佳)
在国内ASMR刚刚起步的阶段,圈内常会搬运国外ASMR大神的作品,如Maria、德叔这类资深作者的视频。在YouTube上,Maria最热门的视频斩获了1800万的播放量;已被封神的德叔则制作过超长的ASMR催眠视频,著名的10小时和20小时系列让评论区网友忍不住开玩笑:“妈妈让我最后看一个视频就要睡觉,于是……”
Maria的YouTube主页
德叔10小时ASMR / 使用设备列表
再看中文ASMR圈,近年随着直播平台的兴起,许多良莠不齐的“擦边球”作品混入市场以博眼球,使许多不明真相的人直接将ASMR与软色情划上等号。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仍然有一部分中文ASMR作者坚守着底线,由此收获了一批铁杆粉丝。一方面,他们拒绝在作品中加入性暗示的成分;另一方面,这类作者也在努力尝试新鲜的技术和表演方式,如国内备受推崇的MTKoala不仅尝试过全景ASMR视频,还会试验新奇的道具(如风铃、杂粮、泡腾片)和故事情节(如霍格沃兹魔药实验、建造沙滩),争取每一期作品都有所突破。
MTKoala作品 一人分饰二角《姐妹的照顾》
除了个性化色彩明显的ASMR之外,各种产生白噪音的工具也越来越火。由于白噪音所制造的掩蔽效应(Masking Effect),人们的睡眠质量能够有所改善。白噪音的应用和网站五花八门,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播放雨声、树叶声、水声、鸟鸣等自然界的声音,来帮助人们更安稳地入眠,或者在工作环境里集中精力。
白噪音工具数不胜数,例如著名的Calm和Rainy Mood,都将白噪音做到了极致——前者提供种类丰富的声音,并设计多种场景以匹配应用;后者能够灵活地根据参数“生产”雨声,让你享受在下雨天安心睡觉的感觉。
左:Calm 右:Rainy Mood
而国内的小睡眠、云梦等助眠应用,也进行了各种尝试:或可根据个人喜好糅合多种催眠白噪音,或提供助眠氛围音乐和专业主播的疗愈音频,一切设计都以助眠为出发点。
左:小睡眠 右:云梦
毫无疑问,“睡”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刚需之一,随之带来的睡眠市场更以千亿量级计。作为新崛起的垂直细分,“睡前抚慰”仍然在快速演化中,目前已催生出了一些智能硬件,如智能枕头、安睡夜灯等产品。
文艺&轻知识向:灵魂充电站
对于好不容易能喘口气的人而言,睡前已经很难咽下压缩饼干式的信息增量了。但如果想要放松心情,还想摄取少量的知识,该怎么办?诗歌、文学、电影这些文艺向的轻量内容,也许是最佳的平衡点。
“人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你读诗引用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句作为公众号的介绍,希望读者们通过每晚推送的诗篇吸收养分,充实精神生活。
一篇推送包含了名人朗读、诗人介绍、诗篇解读等内容,读来无形中感染了几分诗性的意趣,却又毫无功利性的负担,也难怪能收割篇篇10w+的好成绩。作为睡前读物,它确实是相当精致的养料了。
文艺向的电台节目同样值得一听。例如“ONE深夜电台”,虽然节目标题看似鸡汤,但每期节目都真诚有料,李荟莹、马晓橙两位主播才华横溢,可谓“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理想”。
这个电台藏在ONE应用的最底端,只在深夜提供服务。在其他时间段,它会出现“晚上10:30开播”的字样,并提示你左滑收听往期节目。
总而言之,这类文艺内容的制作相当不易——既要贴合深夜舒缓慵懒的情境,又要保证轻量的知识养分摄入,使内容不至于空洞无落点,对于内容生产者的要求可谓相当之高。
美食向:感官愉悦&自虐爽感
每每夜深,微博上的#深夜报社#、#深夜放毒#总能拉一波仇恨,而这两个话题的阅读量也达到了数十亿的量级,足可见人们对深夜美食的执念之深。
深夜美食的打开方式可以相当刺激,b站的深夜海鲜食堂就以奔放的画风吸引了大批围观群众。画面直接、猎奇、不加任何文艺滤镜,完(cu)整(bao)呈现各种海鲜的料理过程,令人眼界大开。
相比起重口味的视频,许多人偏爱娓娓道来式的声音与文字内容。在周末夜晚更新的“围炉夜话”,就有一股醇厚的生活质感。围炉夜话的主讲人陈立是浙江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还是两季《舌尖》的幕后顾问。作为杭州老饕客,陈教授善将美食与历史人文进行有机融合,哪怕是一份小笼包、一只鸡蛋,都能道出背后的流变历程。
对于吃货而言,深夜胃袋勾起红油火锅、小龙虾、葱油拌面的念想,是最百爪挠心的时刻。自称是“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公众号“深夜谈吃”在每晚十点推送日常美食故事,并和读者一起“睡前谈心”,聊“吃”的话题——大概每读完一日份的推送,就得翻箱倒柜,填一填空虚的胃才行。每周,深夜谈吃还会推送一期深夜电台,用声音唤起你的食物记忆。
归根到底,无论是文字,还是音频、视频,都得摸准现代人的情绪脉动,在人们脆弱时能适时现身,说一句:“我懂。”情感寄托、心灵抚慰、精神共鸣,这也正是深夜内容存在的意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榜立场
[本文系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授权新榜发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并注明出处及本页链接。]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可能是全中国最好用的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