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见:每周一的固定栏目,为你精选资讯栏目上一周的优秀好文。
标题与事实不符,并没到那个程度,骗取了用户点击之后,用户只有失望。如果是在今日头条这样的平台,用户看到的大多数都是机器推荐的内容,这样的流程对发布者来说并没有特别严重的伤害。可是公众号的粉丝关注占据重要地位,如果你多次夸大事实,会极大损害公众号的信誉与品牌。
什么是创意呢?原研哉说过一句话:一个杯子是用来盛水的,追逐它的本源目的,才不会被现行的构造和趋势所禁锢,只要你设计的物品可以盛水就可称为杯子。做传播的创意亦如是,规则不会被打破,但是可以不断被重新建立。
无论任何领域,当人们无论如何努力都止步不前;或者,努力的成效极低时,说明该领域的“底层理念”存在重大缺陷。而新媒体运营(确切的说是整个基于“注意力”市场的泛内容领域),很明显到了该“升级操作系统”的时候了。这并非一句“红利期已过”、“跨界竞争”就可以简单打发,然后无视增长瓶颈,心安理得继续该咋地咋地。
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目的,这决定了行文侧重有所不同。所以弄清楚拆解的文章是哪种类型,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是第一步。很多编剧、小说家初学写作,做的第一件事买个笔记本,去积累词汇。但是具体到新媒体写作上,坚持这样做的人却并不多。所以拆解文章的第二招,就是建立一个笔记本,把文章中好的词汇积累下来。
有时候,虽然你所处的行业比较偏门(尤其是原材料生产方),但你的下游产品可能非常热门,这时候,你可以通过与它们进行联系,做出有趣的内容;有时候,虽然你自己的产品没什么关注度,但有些跟你类似(即使只是长相类似)的产品可能很有逼格或者话题性;如果你的产品在某些属性具有很大的特点,可以通过“极端实验”将它们体现出来;将一些“无聊的产品”用于其他“非相关领域”,可能会让它变得更加有趣。
如何快速拥有洞察力?可以试试“黑箱法”这个套路。将所有的输入行为都关进黑箱中,不去管它,只要找到输出即可。用户最终获得了什么,这就是输出结果。一旦当我们专注于寻找输出的时候,洞察力就自然形成了。不过,输出结果并不是唯一的。更牛逼的洞察力,是能够看到多种不同的输出结果,并分析出最适合自己的。
门户被今日头条革了命,这真不算什么大事,比这事严重得多的是,新闻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也一起被革了命。从投入产出比上说,调查性报道通常不会比一个庸俗段子带来的访问量更大,把美国总统赶下台的水门事件的报道,以及戳穿蓝田股份和银广厦陷阱的相关调查报道,并不能代表大众趣味和大众价值,但却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它顶多能满足一下精英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对一个流量平台来说,这明显是不经济、不划算的,不应予以鼓励的。
内容质量永远是根本。没有好的产品,再好的社群运营也解决不了用户的核心问题。但是,反过来,一个可能在70分左右的产品,通过社群运营有可能就能使用户口碑达到90分。好的内容有限,好的头部资源也有限,在产品方向不断雷同,不断在减少互相差异化的今天,如何从动机、体验和效果来设计一整套的服务,有可能是未来唯一可以体现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不要固守之前的思维,一定要转变思维,学会用视觉思维;不要为了生产内容而生产内容。你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成本生产出很精致的内容,但用户不喜欢,等于毫无用处。因此一定要从用户角度出发去生产内容,切忌盲目;不要盲目追求规模,而应该追求质量。内容创业不同于其他创业,通过烧钱来抢占市场、争夺用户并不实际,内容创业追求差异化,要把生产出对用户有价值的内容放在首位。
财新传媒一直以扎实深度的调查报道立身,但始终也在探索内容的多元化,比如做名人专栏等UGC内容。财新传媒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产品的多元组合和优化,做到软硬结合,既满足用户资讯需求,又满足用户的求知欲和知识获得,这样,也许全面付费的道路才会走得更通畅。
整理:雷拉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可能是全中国最好用的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