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免费了这么多年,该如何习惯付费?
刺猬公社 | 杨雨晨
一
“为了获得自己喜爱的内容付费没毛病啊,只不过之前互联网内容都是免费的,现在很多人还不习惯。”刘洁说,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接触互联网付费内容大约是4年前。某天,她发现不能在音乐App上随意下歌了,好几首喜欢的歌都要付费后才能完成下载。
当时有些中二的她,没有因歌曲突然收费而愤怒,反倒觉得付费赋予了歌手和歌曲价值:“有种权威感,感觉这个歌手不是什么随便的网络歌手。”
即便如此,她最后也没掏腰包为那几首歌买单。
直到去年,刘洁疯狂迷上一部剧,实在忍不了追剧及每集开头100多秒的广告,她一咬牙买了该视频网站会员,促成了第一次为互联网内容付费。
可这次的付费体验并不愉快。会员虽能跳过片头的广告,但现在贴片广告、中插剧场广告防不胜防,加上弹幕质量很差,“感觉剧情都碎了,影响观影感受”。
这大概也能解释为何盗版市场在国内如此猖獗。刘洁认为使用盗版资源不对,却也能理解这一行为。因为大部分盗版资源没有广告,有的还比正版更新得快,下载下来也很方便,“有需求就有市场嘛”。
而培养用户对互联网内容的付费习惯,将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我觉得等90后都工作以后还差不多,因为他们更能接受且已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支持。”
二
与刘洁不同,周玲称自己是“守旧派”,发现互联网内容开始收费时就一个感觉:“靠,美其名曰‘保护版权’,明明就是变相赚钱。”
她是赞同保护版权的,只是觉得目前国内的版权保护还未到可以收费的程度。
一来目前高清盗版资源易得,如果付费和免费的区别也只是清晰度,正版如何和盗版PK;二来好内容依旧是当下的稀缺品,有些内容质量并不高还收费,会让受众感觉被骗了。
所以至今,周玲都还未在互联网内容上花过一分钱,她也不清楚什么样的内容会让她愿意付费,但至少现在还未出现。
比起数字内容,她更愿意购买实体物品,“有质感,是实物感”。
上周听说财新网将启动全面收费,她有些气懵了:“为什么要对新闻收费,现在有这么多自媒体和新媒体,他们还觉得新闻业不够惨吗?还是说,他们对自己的内容非常有信心,觉得会有人付费看新闻了?”
但静下来想想也不对,以前买报纸、杂志也要钱,为什么到了新媒体付费就不行呢?
其实她清楚,说到底还是思想没转过来。
她很愿意买报纸、杂志、书,却就是不愿把钱花在新媒体上。
大概还是因为没有给她实物感吧。新媒体页面做得再炫酷,看一眼也就忘了。“数字的东西就是,你有了一个手机,什么都有了,又感觉什么都没有。”
她顿了顿:“哎?可不可以来一个'免费观看,付费收藏'啊?”
三
李磊倒是很早就在为互联网内容付费了。
高中时他就开了不少平台的会员,现在基本所有视频网站的会员他都有:“这个社会嘛,好的服务不会免费吧。”
他认同内容付费,但也不得不吐槽目前整个市场的泛滥。主要音乐平台5家,主要视频网站4家,哪家都有独家内容,购买一个远远不够。
所以,现在市场上的盗版资源,在他看来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可以赚钱。他有个同学就在老家做有偿的影视资源分享,月入过万。
“既然有盗版环境,就说明正版环境还不好嘛。要是平台整合好了,让受众觉得方便,价格又合适,盗版肯定就没现在那么普遍了。”李磊认为。
交谈末尾,刺猬君问了刘洁、周玲、李磊同一个问题:“小说、漫画、音乐、影视、游戏、新闻这几类按付费意愿由强到弱你怎么排序?”
刘洁:“小说、影视、音乐、新闻、游戏、漫画。”
周玲:“游戏、音乐、影视、漫画、小说、新闻。”
李磊:“影视、音乐、新闻、游戏、小说、漫画。”
“其实这个顺序就是个人爱好啦,体现不出对付费的判断,因为你喜欢的,付不付费你都得买啊。”李磊吐槽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榜立场
[本文系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授权新榜发表。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并注明出处及本页链接。]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可能是全中国最好用的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