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走上内容创业这条路的?”
今年7月,新榜对2018年新媒体趋势进行预测,其中提到:现在入局内容创业,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微博已经上线九年了,微信七年了,今日头条也已经六年了,新媒体从小打小闹到改变我们阅读、娱乐、获取消息的方式,愈发成熟,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世事艰难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回忆自己为何出发。
最近,包括高樟资本创始人范卫锋在内的3位高樟资本投资人,以及42章经创始人曲凯、商业人物创始人迟宇宙、三声创始人王卓等20位内容创业者,作为“内容创业新势力”集体入驻微头条。他们解读内容行业的新趋势,也聊自己的内容创业故事。
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新媒体作为一场内容产业革命的细节,也看到了千千万万内容创业者的身影。我们摘选了其中几个故事,希望你也从中看到自己,勉力前行。
(下列公司,不分先后)
我是一个手艺人,写作是我的本分,也是我的乐趣。
——商业人物创始人迟宇宙
2015年秋天,我从一个媒体项目中退出,赋闲在家,喝酒读书思考自己的未来。有一天几个朋友转发了我很早前的一篇文章,《在一个暮春的上午与周鸿祎闲扯未来》。然后我接到了一个电话,范卫锋,跟我一样的一个光头。他第二天要到北京,约见一面。我知道老范在做内容创业的投资,直觉是他想投我做一个这样的项目。
第二天晚上,我们在一个活动上见了面,聊了一会儿。他说:你就应该做这样的事。第三天晚上,在我当时住的小区楼下超市门口,我们喝着听装的啤酒,签了投资协议。很快,似乎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那天是2015年9月12日。
2015年12月7日,“商业人物”上线。我半推半就地走上了一条充满新奇、成就感、时常后悔、疲惫不堪却又乐此不疲的内容创业之路。
中国每天有上万家创业企业诞生,但只有寥若晨星的人成为了成功企业家。那些成功者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失败者同样令人尊敬,也能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训。伟大的商业文明,就是在种种创新之中,在成功欲失败的交替、承受、反思中缔造成型的。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商业文明的时代,如何为它定义、进行推动,似乎是我们这代商业题材写作者的使命——为这个商业文明时代写正史。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注定辛苦但充满成就感。
我时常对老范说,如果再来一次,我肯定不会干这个了。他知道我只是说笑。如果重新做出选择,我还会选择内容创业,还会做“商业人物”。我是一个手艺人,写作是我的本分,也是我的乐趣。选择了爱好作为创业方向,其痛苦之处乃是爱好变成了工作,其美好之处在于,每逢重压到了无法坚持的时候,爱好、乐趣便会成为最终、最大的驱动。
中国人不是勤劳、沉默、单调的
——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
2012年夏天,我还是南方周末的一名新记者,被报社派到北京郊区采访一起骇人听闻的凶杀案:一个女人和她两三岁的孩子被人砍杀。
在去到当地实访了解情况后,我当时脑子里嗡声作响,许多认识都出现了缝隙:怀有深仇大恨的杀人者家属和受害人家人住得只隔了一条街;原来杀人恶魔的妈妈是个乐于助人的中年妇女,甚至,她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杀人。很多前所未有的知觉涌动,我开始意识到:其实,中国人非常丰富。
源于这件事情的启示,我和几位媒体伙伴们一起创建了“真实故事计划”,一个非虚构写作项目。此前,我们在这个国家搞一些大新闻,而“真实故事计划”将视角对准了人,更多的是没有机会表达的人。
身在中国的普通人极少有机会去描述自己,我们看到的极为有限的描述,大部分来自国外,像是传教士的日记,学者的随笔,比如我认为描述中国人生活最好的著作之一是美国记者何伟的《江城》。在被描述的语境里,中国人常常面目模糊,大体都是勤劳、沉默、单调的。
我们想换个玩法,在项目里进行了一些实验,比如在我们倡导第一人称叙事,让故事的主体成为讲述的主体。第一人称叙事简化了表达的程式,让事情变得容易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每天都会收到数百封普通人写作的真实故事,有时一晚,微信后台会有超过5000人同我们讲述他们的困惑。
就像是豁开了一个口子,鲜活的记忆一下就涌现出来,而在此前,这些事情一直潜伏在一代人的记忆里,我们放出了一只钩子,把这些东西打捞了起来。
能够感觉到,经济状况的整体改善,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普通中国人对表达的渴望在显现。越来越多警察、家庭主妇、刑满释放人员,甚至是DNA鉴定师这样小众职业的人,都开始了在“真实故事计划”的写作,写下他们在乎的部分。
对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事物和产品进行商业层面的思考,这种快乐是非常吸引我的。
——三声创始人王卓
说实话,选择内容创业的人大部分还是对于内容的力量和魅力有一些相信,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商业周刊》工作的时候,我收到了很多启迪,开始对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事物和产品进行商业层面的思考,这种快乐是非常吸引我的。
在另一个角度说,中国的商业文明还在一个非常艰难曲折的普及过程中,复杂的或者有讲究的商业思考还是比较稀缺,特别是在看似日常的文化娱乐和新型消费领域,商业解读的深度和层次感还存在空间。
但是,这两个领域的未来潜力又非常巨大,并且还整体处于创业创新状态,这也让我和我的同事们在理性上认为在此进行内容创业是存在机会的。
创业是一条通往罗马的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而大多数人都在中间。
——有马体育联合创始人秦向前
5年前,我还在传统媒体工作,那时候我像很多在媒体里顺风顺水的同事一样,刚刚做了主编,受到某种程度的重用,开始把自己对媒体的理解,以及操作理念贯彻在新闻纸上,并且设想有一种抱负,创办一本好的杂志。
然而,时代已经变了,理想固守何尝不是一种路径依赖。在我花掉两年多的时间去操持一本生活方式杂志的过程中,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杂志越办越好,而新的渠道却在让我重新思考两件事:
1、传统新闻业还行不行。
2、作为内容的媒体和作为媒体的内容有何不同。
答案在今天看来是确切的,传统新闻业的没落首先来自于新闻环境的劣化,作为内容的媒体,可以重新定义内容与用户与作为创作者的关系。
说白了,新闻不能干了,做内容而不是媒体,可以有钱赚。
但是当我准备投身有马体育这个项目,我和创始人龚晓跃不约而同的立了这样一个规矩,我们始终坚信内容本身应该有媒体的属性,应该有价值观和某种程度的坚守,后来这成为有马体育从体育中冲杀出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谁说“产品经理”不能玩“内容创业”呢?
——车叫兽创始人薛圳
机缘巧合下,我和高樟资本的创始人范卫锋老师有了一次2小时的谈话。
那一次的谈话中,作为资深的媒体人、号称“新媒体总参谋长”的范老师,让我这个外行人了解到原来媒体内容,和互联网服务、电商平台其实一样,是有系统的成熟的成体系的玩儿法的,单纯的媒体内容,就有机会成长成一家很伟大的公司。
而当时的“车叫兽”公众号,其实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基础条件,这种基础条件站在“产品”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领域里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并且找到了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在2小时的时间里,范老师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儿——媒体内容也能独立成为一个创业项目。这时候才真正建立起来了“内容创业”的概念。
当然,能够很快的想明白这件事儿,也是因为“内容创业”符合我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所熟悉的“产品思维”——车主们在内容层面有更高的需求,“车叫兽”有了一套内容生产方式满足了这种需求。需求得到了有效的供给,而媒体内容就是我们眼中的“产品”。
于是,在2016年9月,我毅然辞掉了产品经理的工作,开始投身内容创业。创立了汽车垂直新媒体——“车叫兽”。
现在我们的公众号粉丝数已经从3万涨到了近200万,“车叫兽”的估值,也从2016年8月的1000万成长到了今年4月的1亿元人民币,2年翻10倍,把不靠谱的事儿变靠谱其实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当然随着“车叫兽”小程序的不断完善,我们对车主的服务不断完善,“车叫兽”依然在快速成长。
写在最后:
我们想问问——你在内容创业里,选择坚持了什么,又选择放弃了什么?
2018年内容创业有什么新变化、新趋势?
你最欣赏的内容创业者是谁?为什么?
……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也感兴趣,可以上今日头条关注这23位“内容创业新势力”,和他们一起聊聊内容创业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