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汇 · 近30天声量数据
上汇
声量指数
738.7
作品数 · 
1.2w
账号数 · 
6739
互动量 · 
27.2w
平均互动 · 
22
品牌榜服务支持声量通
声量热度
小红书
抖音
其他平台
想获得更多平台和时间周期数据?前往体验 >
作品数
作品数趋势
作品数分布
互动数
互动数趋势
  • 抖音
    12.1w/45%
  • 公众号
    12.1w/45%
  • 微博
    1.4w/5%
  • 视频号
    1w/4%
  • 小红书
    3936/1%
  • 快手
    1118/0%
  • B站
    180/0%
互动数分布
代表作品
作品导出
深度报告
内容评论分享收藏获赞
我四岁父亲喝了农药,母亲出走二十年,我结婚时她来了,场面大乱 母亲走的那天,我才四岁,却记得那么清。父亲喝了农药,倒在院子里,她只是默默收拾了一个小包袱,看了我一眼,转身走了,背影渐渐模糊。 那是1980年初夏,我家是鲁西南的农村,砖瓦房,墙角爬满了爬山虎,院子中央有口老井,水凉甜清冽。奶奶将我抱在怀里,她那粗糙的手指拭去我脸上的泪水,眼泪却顺着她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 那时的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从此家里少了两个人,而我的童年就此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像村东头那口枯井一样深不见底。 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一条泥泞的土路从中间穿过,两边是低矮的土坯房和几棵老槐树。可流言却像野草一样蔓延得快,转眼间传遍了整个村子。我记得第一天去小学,还穿着奶奶用父亲的旧衣服改的蓝布褂子,书包是用老式挎包改的,沉甸甸地挂在肩上。 刚进教室,就有同学指着我的鼻子说:看,这就是那个没妈的孩子,他爹喝农药死了,他娘跑了,真是扫把星! 我咬着嘴唇不说话,心却像被刀子割一样疼。放学路上,一群男孩追着我喊:没妈的孩子,没妈的孩子!我拔腿就跑,眼泪模糊了视线,不小心摔进了路边的水沟里,泥水浸透了书包和衣服。红着眼睛回到家,奶奶正在灶台前忙活,用铁锅煮着玉米糁粥,灶火映红了她花白的鬓角。 她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那么瘦小,佝偻着腰,似乎承受着看不见的重量。 院子里飘来蒸红薯的香甜气息,这是奶奶每到秋天都会做的事,红薯蒸熟后,她总会把最软糯的一块留给我。 奶,为啥他们都笑话我没娘?其他孩子都有娘,为啥我的娘要走?我抽泣着问,泥水从衣服上滴落,在地上汇成一小滩。 奶奶放下手中的铁勺,手用粗布围裙擦了一下,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她的手心有老茧,但很温暖。 “娃,人活一辈子不容易,你娘也有她的难处。这世上,有人来了又走,有人走了又来,都是命。”她叹了口气,“你要记住,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都要好好活着,争口气给奶看。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奶奶从橱柜里翻出一个旧铁盒子,那是她藏贵重物品的地方。她小心翼翼地从里面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个年轻女子抱着婴儿的模样。 “这是你娘,抱着刚出生的你。”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母亲的样子,她眉目清秀,脸上带着疲惫却幸福的微笑。我盯着照片看了很久,然后把它还给了奶奶,心想:如果她真的爱我,为什么要离开? 那晚,躺在土炕上,听着远处的蛙鸣和奶奶均匀的呼吸声,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念书,出人头地,让村里人看看,没有娘的孩子,一样能过得好。 就这样,在奶奶的呵护下,我一天天长大。每天清晨,当村里的大喇叭广播还在播放《东方红》的时候,奶奶已经起床为我准备早饭——大多是玉米面稀饭或窝头,但总会有一个荷包蛋,那是奶奶省下口粮换来的贴补。 村里人的指指点点从未停止,但我学会了不去理会。夏天,当其他孩子在河边嬉戏时,我躲在槐树下看书;冬天,当他们围着火炉玩纸牌时,我在煤油灯下做作业。奶奶总说:咱们穷,但咱有骨气! 为了这份骨气,我格外用功读书,从不缺课,即使是在那个寒冬,我发着高烧也坚持去学校。终于,在1991年,我考上了县城最好的高中,成为村里十年来第一个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 那天,奶奶戴上了她唯一一条红头巾,笑得嘴都合不拢了。娃,你有出息了,奶就知道你会有出息的!她颤抖着声音说,眼角的皱纹堆成了一朵菊花。 高中三年,我没回过几次家,一方面是学业繁重,另一方面是车费太贵。每次回家,都能看到奶奶又瘦了一圈,背也更驼了,但她脸上的笑容从未减少。 1994年夏天,我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省城的大学。当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到村里时,村支书王叔特意在大喇叭里宣布了这个消息,那是村里人第一次用羡慕的眼光看我和奶奶。 李家有个好孙子啊,考上大学了,将来是要当干部的料!村里人这样议论着,我心里有一丝骄傲,也有一丝苦涩,如果母亲在,她会为我骄傲吗? 大学四年,我极少回家,每个假期都留在学校勤工俭学。奶奶不识字,我就录下磁带寄回去,让隔壁张婶帮忙放给她听。她则让张婶帮她在信纸上画几朵花,意思是她很好,让我安心。 大学毕业,我留在了省城,在一家国企做会计。那是1998年,国企改革的浪潮刚刚开始,很多人下岗回家,我却幸运地留了下来,每月有三百多块钱的工资,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收入了。那年,我认识了小林。 她是公司的文员,省城济南人,说话轻声细语,总是带着一丝微笑,喜欢穿淡蓝色的连衣裙,头发扎成一个简单的马尾。她刚来公司那天,打翻了一杯茶在我的报表上。 “对不起,对不起,我太不小心了!”她手忙脚乱地擦拭着,脸涨得通红。我没生气,反而被她慌乱的样子逗笑了。“没事,反正这份还得重做。”我安慰她。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断断续续的接触。有时是一起吃午饭,有时是下班同路。她喜欢听我讲乡下的故事,而我则喜欢听她说济南的风土人情。 半年后,我鼓起勇气约她出来,问她愿不愿意交往。她低着头,耳朵红红的,轻轻点了点头。当她得知我的家庭情况后,并没有像其他女孩那样退缩。 反而说:有一位把你抚养长大的奶奶,你已经很幸福了。我外婆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善良,往往来自于他经历过的苦难。她的这句话,让我潸然泪下。那一刻,我知道她就是我要共度一生的人。 2004年初,公司效益好转,我升为财务科副科长,工资也涨到了两千多。我和小林的感情越来越稳定,于是我鼓起勇气向她求婚。在省城一家不太高档但很温馨的小餐馆里,我拿出攒了很久才买的小钻戒,她哭着说了“我愿意”! 我和小林的婚期定在了五月。结婚前一周,我请了假,开了一辆借来的旧桑塔纳,回村接奶奶进城。自从我工作后,奶奶就一直住在村里,不愿意跟我去省城,说是老了,不习惯城里的生活。 车开到村头,我远远就看到了那棵老槐树,比记忆中又粗壮了几圈。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庄稼的清香,与城市里汽油味和尘土味截然不同。 我走过熟悉的土路,如今已经铺上了碎石子,不再是记忆中的泥泞。两旁的房子也变了样,有些人家盖起了二层小楼,贴上了白瓷砖,显得格外醒目。 恍惚间,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看到了那个背着书包,被人追着喊"没妈的孩子"的小男孩,在这条路上奔跑、哭泣、跌倒又爬起…… 刚进村,就遇到了王叔。他退休后仍然是村里最有威望的人,如今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头发全白了,但腰杆仍然挺直。看到我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欲言又止的表情。小刚啊,你回来啦。听说要结婚了?好事啊,好事!你奶奶这两天念叨你呢,说孙子要娶媳妇了,她这心里比吃了蜜还甜。"王叔拍着我的肩膀说,眼睛却不时地瞟向别处。 他摸了摸花白的胡子,像是下定决心似的,从破旧的布衣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前两天,我去镇上赶集,在布店看到一个人,像极了你母亲。我没敢认,但心里好奇,就跟了过去。问了她现在住哪,她犹豫了一下,写了这个地址给我。” 我接过纸条,却没有打开看,只是攥在手心里。二十年了,我早已学会了不去想那个离开的人。当年那个眉目清秀的年轻女子,如今会是什么模样?她过得好吗?为什么突然出现?带着复杂的心情,我走到了自家院子。 那扇老旧的木门依然吱呀作响,院子里的老井被填平了,种上了一棵柿子树,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奶奶听到动静,从屋里走出来
梅儿、
发布时间2025/07/02 13:11:58
549
6527
1338
1.2w
我四岁父亲喝了农药,母亲出走二十年,我结婚时她来了,场面大乱! 母亲走的那天,我才四岁,却记得那么清。父亲喝了农药,倒在院子里,她只是默默收拾了一个小包袱,看了我一眼,转身走了,背影渐渐模糊。 那是1980年初夏,我家是鲁西南的农村,砖瓦房,墙角爬满了爬山虎,院子中央有口老井,水凉甜清冽。奶奶将我抱在怀里,她那粗糙的手指拭去我脸上的泪水,眼泪却顺着她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 那时的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从此家里少了两个人,而我的童年就此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像村东头那口枯井一样深不见底。 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一条泥泞的土路从中间穿过,两边是低矮的土坯房和几棵老槐树。可流言却像野草一样蔓延得快,转眼间传遍了整个村子。我记得第一天去小学,还穿着奶奶用父亲的旧衣服改的蓝布褂子,书包是用老式挎包改的,沉甸甸地挂在肩上。 刚进教室,就有同学指着我的鼻子说:看,这就是那个没妈的孩子,他爹喝农药死了,他娘跑了,真是扫把星! 我咬着嘴唇不说话,心却像被刀子割一样疼。 放学路上,一群男孩追着我喊:没妈的孩子,没妈的孩子!我拔腿就跑,眼泪模糊了视线,不小心摔进了路边的水沟里,泥水浸透了书包和衣服。红着眼睛回到家,奶奶正在灶台前忙活,用铁锅煮着玉米糁粥,灶火映红了她花白的鬓角。 她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那么瘦小,佝偻着腰,似乎承受着看不见的重量。 院子里飘来蒸红薯的香甜气息,这是奶奶每到秋天都会做的事,红薯蒸熟后,她总会把最软糯的一块留给我。 奶,为啥他们都笑话我没娘?其他孩子都有娘,为啥我的娘要走?我抽泣着问,泥水从衣服上滴落,在地上汇成一小滩。 奶奶放下手中的铁勺,手用粗布围裙擦了一下,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她的手心有老茧,但很温暖。 “娃,人活一辈子不容易,你娘也有她的难处。这世上,有人来了又走,有人走了又来,都是命。”她叹了口气,“你要记住,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都要好好活着,争口气给奶看。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奶奶从橱柜里翻出一个旧铁盒子,那是她藏贵重物品的地方。她小心翼翼地从里面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个年轻女子抱着婴儿的模样。 “这是你娘,抱着刚出生的你。”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母亲的样子,她眉目清秀,脸上带着疲惫却幸福的微笑。我盯着照片看了很久,然后把它还给了奶奶,心想:如果她真的爱我,为什么要离开? 那晚,躺在土炕上,听着远处的蛙鸣和奶奶均匀的呼吸声,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念书,出人头地,让村里人看看,没有娘的孩子,一样能过得好。 就这样,在奶奶的呵护下,我一天天长大。每天清晨,当村里的大喇叭广播还在播放《东方红》的时候,奶奶已经起床为我准备早饭——大多是玉米面稀饭或窝头,但总会有一个荷包蛋,那是奶奶省下口粮换来的贴补。 村里人的指指点点从未停止,但我学会了不去理会。 夏天,当其他孩子在河边嬉戏时,我躲在槐树下看书;冬天,当他们围着火炉玩纸牌时,我在煤油灯下做作业。奶奶总说:咱们穷,但咱有骨气! 为了这份骨气,我格外用功读书,从不缺课,即使是在那个寒冬,我发着高烧也坚持去学校。终于,在1991年,我考上了县城最好的高中,成为村里十年来第一个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 那天,奶奶戴上了她唯一一条红头巾,笑得嘴都合不拢了。娃,你有出息了,奶就知道你会有出息的!她颤抖着声音说,眼角的皱纹堆成了一朵菊花。 高中三年,我没回过几次家,一方面是学业繁重,另一方面是车费太贵。每次回家,都能看到奶奶又瘦了一圈,背也更驼了,但她脸上的笑容从未减少。 1994年夏天,我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省城的大学。当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到村里时,村支书王叔特意在大喇叭里宣布了这个消息,那是村里人第一次用羡慕的眼光看我和奶奶。 李家有个好孙子啊,考上大学了,将来是要当干部的料!村里人这样议论着,我心里有一丝骄傲,也有一丝苦涩,如果母亲在,她会为我骄傲吗? 大学四年,我极少回家,每个假期都留在学校勤工俭学。奶奶不识字,我就录下磁带寄回去,让隔壁张婶帮忙放给她听。她则让张婶帮她在信纸上画几朵花,意思是她很好,让我安心。 大学毕业,我留在了省城,在一家国企做会计。那是1998年,国企改革的浪潮刚刚开始,很多人下岗回家,我却幸运地留了下来,每月有三百多块钱的工资,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收入了。 那年,我认识了小林。 她是公司的文员,省城济南人,说话轻声细语,总是带着一丝微笑,喜欢穿淡蓝色的连衣裙,头发扎成一个简单的马尾。她刚来公司那天,打翻了一杯茶在我的报表上。 “对不起,对不起,我太不小心了!”她手忙脚乱地擦拭着,脸涨得通红。我没生气,反而被她慌乱的样子逗笑了。“没事,反正这份还得重做。”我安慰她。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断断续续的接触。有时是一起吃午饭,有时是下班同路。她喜欢听我讲乡下的故事,而我则喜欢听她说济南的风土人情。 半年后,我鼓起勇气约她出来,问她愿不愿意交往。她低着头,耳朵红红的,轻轻点了点头。当她得知我的家庭情况后,并没有像其他女孩那样退缩。 反而说:有一位把你抚养长大的奶奶,你已经很幸福了。我外婆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善良,往往来自于他经历过的苦难。她的这句话,让我潸然泪下。那一刻,我知道她就是我要共度一生的人。 2004年初,公司效益好转,我升为财务科副科长,工资也涨到了两千多。我和小林的感情越来越稳定,于是我鼓起勇气向她求婚。在省城一家不太高档但很温馨的小餐馆里,我拿出攒了很久才买的小钻戒,她哭着说了“我愿意”! 我和小林的婚期定在了五月。结婚前一周,我请了假,开了一辆借来的旧桑塔纳,回村接奶奶进城。自从我工作后,奶奶就一直住在村里,不愿意跟我去省城,说是老了,不习惯城里的生活。 车开到村头,我远远就看到了那棵老槐树,比记忆中又粗壮了几圈。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庄稼的清香,与城市里汽油味和尘土味截然不同。 我走过熟悉的土路,如今已经铺上了碎石子,不再是记忆中的泥泞。两旁的房子也变了样,有些人家盖起了二层小楼,贴上了白瓷砖,显得格外醒目。 恍惚间,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看到了那个背着书包,被人追着喊"没妈的孩子"的小男孩,在这条路上奔跑、哭泣、跌倒又爬起…… 刚进村,就遇到了王叔。他退休后仍然是村里最有威望的人,如今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头发全白了,但腰杆仍然挺直。看到我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欲言又止的表情。小刚啊,你回来啦。听说要结婚了?好事啊,好事!你奶奶这两天念叨你呢,说孙子要娶媳妇了,她这心里比吃了蜜还甜。"王叔拍着我的肩膀说,眼睛却不时地瞟向别处。 他摸了摸花白的胡子,像是下定决心似的,从破旧的布衣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前两天,我去镇上赶集,在布店看到一个人,像极了你母亲。我没敢认,但心里好奇,就跟了过去。问了她现在住哪,她犹豫了一下,写了这个地址给我。” 我接过纸条,却没有打开看,只是攥在手心里。二十年了,我早已学会了不去想那个离开的人。当年那个眉目清秀的年轻女子,如今会是什么模样?她过得好吗?为什么突然出现?带着复杂的心情,我走到了自家院子。 那扇老旧的木门依然吱呀作响,院子里的老井被填平了,种上了一棵柿子树,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奶奶听到动静,从屋里走出来…#情感
梅儿、
发布时间2025/07/09 21:04:09
446
2070
1058
1.1w
我四岁父亲喝了农药,母亲出走二十年,我结婚时她来了,场面大乱 母亲走的那天,我才四岁,却记得那么清。父亲喝了农药,倒在院子里,她只是默默收拾了一个小包袱,看了我一眼,转身走了,背影渐渐模糊。 那是1980年初夏,我家是鲁西南的农村,砖瓦房,墙角爬满了爬山虎,院子中央有口老井,水凉甜清冽。奶奶将我抱在怀里,她那粗糙的手指拭去我脸上的泪水,眼泪却顺着她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 那时的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从此家里少了两个人,而我的童年就此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像村东头那口枯井一样深不见底。 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一条泥泞的土路从中间穿过,两边是低矮的土坯房和几棵老槐树。可流言却像野草一样蔓延得快,转眼间传遍了整个村子。我记得第一天去小学,还穿着奶奶用父亲的旧衣服改的蓝布褂子,书包是用老式挎包改的,沉甸甸地挂在肩上。 刚进教室,就有同学指着我的鼻子说:看,这就是那个没妈的孩子,他爹喝农药死了,他娘跑了,真是扫把星! 我咬着嘴唇不说话,心却像被刀子割一样疼。 放学路上,一群男孩追着我喊:没妈的孩子,没妈的孩子!我拔腿就跑,眼泪模糊了视线,不小心摔进了路边的水沟里,泥水浸透了书包和衣服。红着眼睛回到家,奶奶正在灶台前忙活,用铁锅煮着玉米糁粥,灶火映红了她花白的鬓角。 她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那么瘦小,佝偻着腰,似乎承受着看不见的重量。 院子里飘来蒸红薯的香甜气息,这是奶奶每到秋天都会做的事,红薯蒸熟后,她总会把最软糯的一块留给我。 奶,为啥他们都笑话我没娘?其他孩子都有娘,为啥我的娘要走?我抽泣着问,泥水从衣服上滴落,在地上汇成一小滩。 奶奶放下手中的铁勺,手用粗布围裙擦了一下,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她的手心有老茧,但很温暖。 “娃,人活一辈子不容易,你娘也有她的难处。这世上,有人来了又走,有人走了又来,都是命。”她叹了口气,“你要记住,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都要好好活着,争口气给奶看。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奶奶从橱柜里翻出一个旧铁盒子,那是她藏贵重物品的地方。她小心翼翼地从里面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个年轻女子抱着婴儿的模样。 “这是你娘,抱着刚出生的你。”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母亲的样子,她眉目清秀,脸上带着疲惫却幸福的微笑。我盯着照片看了很久,然后把它还给了奶奶,心想:如果她真的爱我,为什么要离开? 那晚,躺在土炕上,听着远处的蛙鸣和奶奶均匀的呼吸声,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念书,出人头地,让村里人看看,没有娘的孩子,一样能过得好。 就这样,在奶奶的呵护下,我一天天长大。每天清晨,当村里的大喇叭广播还在播放《东方红》的时候,奶奶已经起床为我准备早饭——大多是玉米面稀饭或窝头,但总会有一个荷包蛋,那是奶奶省下口粮换来的贴补。 村里人的指指点点从未停止,但我学会了不去理会。 夏天,当其他孩子在河边嬉戏时,我躲在槐树下看书;冬天,当他们围着火炉玩纸牌时,我在煤油灯下做作业。奶奶总说:咱们穷,但咱有骨气! 为了这份骨气,我格外用功读书,从不缺课,即使是在那个寒冬,我发着高烧也坚持去学校。终于,在1991年,我考上了县城最好的高中,成为村里十年来第一个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 那天,奶奶戴上了她唯一一条红头巾,笑得嘴都合不拢了。娃,你有出息了,奶就知道你会有出息的!她颤抖着声音说,眼角的皱纹堆成了一朵菊花。 高中三年,我没回过几次家,一方面是学业繁重,另一方面是车费太贵。每次回家,都能看到奶奶又瘦了一圈,背也更驼了,但她脸上的笑容从未减少。 1994年夏天,我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省城的大学。当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到村里时,村支书王叔特意在大喇叭里宣布了这个消息,那是村里人第一次用羡慕的眼光看我和奶奶。 李家有个好孙子啊,考上大学了,将来是要当干部的料!村里人这样议论着,我心里有一丝骄傲,也有一丝苦涩,如果母亲在,她会为我骄傲吗? 大学四年,我极少回家,每个假期都留在学校勤工俭学。奶奶不识字,我就录下磁带寄回去,让隔壁张婶帮忙放给她听。她则让张婶帮她在信纸上画几朵花,意思是她很好,让我安心。 大学毕业,我留在了省城,在一家国企做会计。那是1998年,国企改革的浪潮刚刚开始,很多人下岗回家,我却幸运地留了下来,每月有三百多块钱的工资,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收入了。 那年,我认识了小林。 她是公司的文员,省城济南人,说话轻声细语,总是带着一丝微笑,喜欢穿淡蓝色的连衣裙,头发扎成一个简单的马尾。她刚来公司那天,打翻了一杯茶在我的报表上。 “对不起,对不起,我太不小心了!”她手忙脚乱地擦拭着,脸涨得通红。我没生气,反而被她慌乱的样子逗笑了。“没事,反正这份还得重做。”我安慰她。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断断续续的接触。有时是一起吃午饭,有时是下班同路。她喜欢听我讲乡下的故事,而我则喜欢听她说济南的风土人情。 半年后,我鼓起勇气约她出来,问她愿不愿意交往。她低着头,耳朵红红的,轻轻点了点头。当她得知我的家庭情况后,并没有像其他女孩那样退缩。 反而说:有一位把你抚养长大的奶奶,你已经很幸福了。我外婆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善良,往往来自于他经历过的苦难。她的这句话,让我潸然泪下。那一刻,我知道她就是我要共度一生的人。 2004年初,公司效益好转,我升为财务科副科长,工资也涨到了两千多。我和小林的感情越来越稳定,于是我鼓起勇气向她求婚。在省城一家不太高档但很温馨的小餐馆里,我拿出攒了很久才买的小钻戒,她哭着说了“我愿意”! 我和小林的婚期定在了五月。结婚前一周,我请了假,开了一辆借来的旧桑塔纳,回村接奶奶进城。自从我工作后,奶奶就一直住在村里,不愿意跟我去省城,说是老了,不习惯城里的生活。 车开到村头,我远远就看到了那棵老槐树,比记忆中又粗壮了几圈。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庄稼的清香,与城市里汽油味和尘土味截然不同。 我走过熟悉的土路,如今已经铺上了碎石子,不再是记忆中的泥泞。两旁的房子也变了样,有些人家盖起了二层小楼,贴上了白瓷砖,显得格外醒目。 恍惚间,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看到了那个背着书包,被人追着喊"没妈的孩子"的小男孩,在这条路上奔跑、哭泣、跌倒又爬起…… 刚进村,就遇到了王叔。他退休后仍然是村里最有威望的人,如今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头发全白了,但腰杆仍然挺直。看到我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欲言又止的表情。小刚啊,你回来啦。听说要结婚了?好事啊,好事!你奶奶这两天念叨你呢,说孙子要娶媳妇了,她这心里比吃了蜜还甜。"王叔拍着我的肩膀说,眼睛却不时地瞟向别处。 他摸了摸花白的胡子,像是下定决心似的,从破旧的布衣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前两天,我去镇上赶集,在布店看到一个人,像极了你母亲。我没敢认,但心里好奇,就跟了过去。问了她现在住哪,她犹豫了一下,写了这个地址给我。” 我接过纸条,却没有打开看,只是攥在手心里。二十年了,我早已学会了不去想那个离开的人。当年那个眉目清秀的年轻女子,如今会是什么模样?她过得好吗?为什么突然出现?带着复杂的心情,我走到了自家院子。 那扇老旧的木门依然吱呀作响,院子里的老井被填平了,种上了一棵柿子树,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奶奶听到动静,从屋里走出来…#情感
梅儿、
发布时间2025/07/07 06:22:09
399
2394
794
8722
我四岁父亲喝了农药,母亲出走二十年,我结婚时她来了,场面大乱! 母亲走的那天,我才四岁,却记得那么清。父亲喝了农药,倒在院子里,她只是默默收拾了一个小包袱,看了我一眼,转身走了,背影渐渐模糊。 那是1980年初夏,我家是鲁西南的农村,砖瓦房,墙角爬满了爬山虎,院子中央有口老井,水凉甜清冽。奶奶将我抱在怀里,她那粗糙的手指拭去我脸上的泪水,眼泪却顺着她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 那时的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从此家里少了两个人,而我的童年就此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像村东头那口枯井一样深不见底。 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一条泥泞的土路从中间穿过,两边是低矮的土坯房和几棵老槐树。可流言却像野草一样蔓延得快,转眼间传遍了整个村子。我记得第一天去小学,还穿着奶奶用父亲的旧衣服改的蓝布褂子,书包是用老式挎包改的,沉甸甸地挂在肩上。 刚进教室,就有同学指着我的鼻子说:看,这就是那个没妈的孩子,他爹喝农药死了,他娘跑了,真是扫把星! 我咬着嘴唇不说话,心却像被刀子割一样疼。 放学路上,一群男孩追着我喊:没妈的孩子,没妈的孩子!我拔腿就跑,眼泪模糊了视线,不小心摔进了路边的水沟里,泥水浸透了书包和衣服。红着眼睛回到家,奶奶正在灶台前忙活,用铁锅煮着玉米糁粥,灶火映红了她花白的鬓角。 她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那么瘦小,佝偻着腰,似乎承受着看不见的重量。 院子里飘来蒸红薯的香甜气息,这是奶奶每到秋天都会做的事,红薯蒸熟后,她总会把最软糯的一块留给我。 奶,为啥他们都笑话我没娘?其他孩子都有娘,为啥我的娘要走?我抽泣着问,泥水从衣服上滴落,在地上汇成一小滩。 奶奶放下手中的铁勺,手用粗布围裙擦了一下,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她的手心有老茧,但很温暖。 “娃,人活一辈子不容易,你娘也有她的难处。这世上,有人来了又走,有人走了又来,都是命。”她叹了口气,“你要记住,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都要好好活着,争口气给奶看。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奶奶从橱柜里翻出一个旧铁盒子,那是她藏贵重物品的地方。她小心翼翼地从里面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个年轻女子抱着婴儿的模样。 “这是你娘,抱着刚出生的你。”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母亲的样子,她眉目清秀,脸上带着疲惫却幸福的微笑。我盯着照片看了很久,然后把它还给了奶奶,心想:如果她真的爱我,为什么要离开? 那晚,躺在土炕上,听着远处的蛙鸣和奶奶均匀的呼吸声,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念书,出人头地,让村里人看看,没有娘的孩子,一样能过得好。 就这样,在奶奶的呵护下,我一天天长大。每天清晨,当村里的大喇叭广播还在播放《东方红》的时候,奶奶已经起床为我准备早饭——大多是玉米面稀饭或窝头,但总会有一个荷包蛋,那是奶奶省下口粮换来的贴补。 村里人的指指点点从未停止,但我学会了不去理会。 夏天,当其他孩子在河边嬉戏时,我躲在槐树下看书;冬天,当他们围着火炉玩纸牌时,我在煤油灯下做作业。奶奶总说:咱们穷,但咱有骨气! 为了这份骨气,我格外用功读书,从不缺课,即使是在那个寒冬,我发着高烧也坚持去学校。终于,在1991年,我考上了县城最好的高中,成为村里十年来第一个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 那天,奶奶戴上了她唯一一条红头巾,笑得嘴都合不拢了。娃,你有出息了,奶就知道你会有出息的!她颤抖着声音说,眼角的皱纹堆成了一朵菊花。 高中三年,我没回过几次家,一方面是学业繁重,另一方面是车费太贵。每次回家,都能看到奶奶又瘦了一圈,背也更驼了,但她脸上的笑容从未减少。 1994年夏天,我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省城的大学。当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到村里时,村支书王叔特意在大喇叭里宣布了这个消息,那是村里人第一次用羡慕的眼光看我和奶奶。 李家有个好孙子啊,考上大学了,将来是要当干部的料!村里人这样议论着,我心里有一丝骄傲,也有一丝苦涩,如果母亲在,她会为我骄傲吗? 大学四年,我极少回家,每个假期都留在学校勤工俭学。奶奶不识字,我就录下磁带寄回去,让隔壁张婶帮忙放给她听。她则让张婶帮她在信纸上画几朵花,意思是她很好,让我安心。 大学毕业,我留在了省城,在一家国企做会计。那是1998年,国企改革的浪潮刚刚开始,很多人下岗回家,我却幸运地留了下来,每月有三百多块钱的工资,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收入了。 那年,我认识了小林。 她是公司的文员,省城济南人,说话轻声细语,总是带着一丝微笑,喜欢穿淡蓝色的连衣裙,头发扎成一个简单的马尾。她刚来公司那天,打翻了一杯茶在我的报表上。 “对不起,对不起,我太不小心了!”她手忙脚乱地擦拭着,脸涨得通红。我没生气,反而被她慌乱的样子逗笑了。“没事,反正这份还得重做。”我安慰她。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断断续续的接触。有时是一起吃午饭,有时是下班同路。她喜欢听我讲乡下的故事,而我则喜欢听她说济南的风土人情。 半年后,我鼓起勇气约她出来,问她愿不愿意交往。她低着头,耳朵红红的,轻轻点了点头。当她得知我的家庭情况后,并没有像其他女孩那样退缩。 反而说:有一位把你抚养长大的奶奶,你已经很幸福了。我外婆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善良,往往来自于他经历过的苦难。她的这句话,让我潸然泪下。那一刻,我知道她就是我要共度一生的人。 2004年初,公司效益好转,我升为财务科副科长,工资也涨到了两千多。我和小林的感情越来越稳定,于是我鼓起勇气向她求婚。在省城一家不太高档但很温馨的小餐馆里,我拿出攒了很久才买的小钻戒,她哭着说了“我愿意”! 我和小林的婚期定在了五月。结婚前一周,我请了假,开了一辆借来的旧桑塔纳,回村接奶奶进城。自从我工作后,奶奶就一直住在村里,不愿意跟我去省城,说是老了,不习惯城里的生活。 车开到村头,我远远就看到了那棵老槐树,比记忆中又粗壮了几圈。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庄稼的清香,与城市里汽油味和尘土味截然不同。 我走过熟悉的土路,如今已经铺上了碎石子,不再是记忆中的泥泞。两旁的房子也变了样,有些人家盖起了二层小楼,贴上了白瓷砖,显得格外醒目。 恍惚间,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看到了那个背着书包,被人追着喊"没妈的孩子"的小男孩,在这条路上奔跑、哭泣、跌倒又爬起…… 刚进村,就遇到了王叔。他退休后仍然是村里最有威望的人,如今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头发全白了,但腰杆仍然挺直。看到我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欲言又止的表情。小刚啊,你回来啦。听说要结婚了?好事啊,好事!你奶奶这两天念叨你呢,说孙子要娶媳妇了,她这心里比吃了蜜还甜。"王叔拍着我的肩膀说,眼睛却不时地瞟向别处。 他摸了摸花白的胡子,像是下定决心似的,从破旧的布衣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前两天,我去镇上赶集,在布店看到一个人,像极了你母亲。我没敢认,但心里好奇,就跟了过去。问了她现在住哪,她犹豫了一下,写了这个地址给我。” 我接过纸条,却没有打开看,只是攥在手心里。二十年了,我早已学会了不去想那个离开的人。当年那个眉目清秀的年轻女子,如今会是什么模样?她过得好吗?为什么突然出现?带着复杂的心情,我走到了自家院子。 那扇老旧的木门依然吱呀作响,院子里的老井被填平了,种上了一棵柿子树,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奶奶听到动静,从屋里走出来…#情感
梅儿、
发布时间2025/07/18 21:22:09
341
881
648
7347
#向风而行央一重播#【CCTV-1上午剧场今天播出《向风而行》21~24集[话筒]】迎风而上,汇聚起爱与思念!#好剧看一套#,今天8:35档,锁定CCTV-1上午剧场,电视剧《向风而行》今天播出第21~24集,敬请关注!
央视一套
发布时间2025/07/05 00:35:00
139
114
-
6309
·更多品牌洞察,请提交声量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