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 · 近30天声量数据
信息流
声量指数
779.7
作品数 · 
3.8w
账号数 · 
2.6w
互动量 · 
67.7w
平均互动 · 
17
服务支持声量通
声量热度
小红书
抖音
其他平台
对数据存疑?联系顾问
作品数
作品数趋势
作品数分布
互动数
互动数趋势
  • 公众号
    37.2w/55%
  • 抖音
    15.6w/23%
  • 微博
    8.5w/13%
  • 小红书
    3.1w/5%
  • 视频号
    1.1w/2%
  • B站
    1.4w/2%
  • 快手
    4727/1%
互动数分布
代表作品
作品导出
深度报告
内容评论分享收藏获赞
和身边几个职业做小红书博主、且做得相当不错的朋友聊天,聊「如何做一个能赚到钱的账号」。那天对话的末尾,我问其中一个朋友,做博主的这几年,你有从和读者的「交互」中得到什么正向的反馈吗?例如快乐。 她一愣。然后回答我:完全没有。朋友似乎很讶异我为什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她和周围几个做小红书的朋友都持有一种共识,小红书的账号是有生命周期的,而且大多并不长久。所以很多博主都会同时开几个账号,期望通过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来增添短期内的收益。 “那目前这个粉丝量最多的账号的读者,会跟着你们去到下一个账号吗?”“大多时候不会,因为每个赛道的受众并不相同。极个别可能会吧,但很少。” 朋友的经验是,她感觉自己的受众只喜欢她固定的切面,固定机位拍摄的桌面,固定讨论的类别内容。在意识到流量下滑,开始做第二、第三个账号的时候,就是全新的“一个人”。 “所以,你换了一个切面,大家就不认识你、也不喜欢你了?” ”是的,换了个赛道做号以后,以前的读者在大部分时候都是认不出你的,也不感兴趣。除非Ta想成为你。想模仿你起号的逻辑。就像你前几天那篇文章里写的,大家都像是各自赛道里的npc,一旦你展示出这个切面之外的一部分,会有很大的风险失去你原来的受众。” 几个朋友都有类似的感悟。就像点菜,来吃饭的顾客只能接受口味一致、稳定出品的菜肴。但厨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做创意菜,所以大家只能预制一切。 预制一种生活方式,一个项目关闭了就立刻切换下一个。 “类似一种规则怪谈。而身处其中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这一套规则,因为感觉不遵循这套规则的人,现在都看不到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和几个朋友聊天的过程里,我能明显感觉到,最开始做小红书的时候,大家的确都是想「做内容」的。但做久了以后会发现,平台似乎只欢迎两种人存在,一是提供消费场景的博主,二是具有消费意愿的消费者。 而在一些时刻,消费者与博主的身份是可以随时“调换”的。 在这样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做博主且被鼓励做博主”的逻辑下,你的内容受众,往往也是你的潜在竞争者。每一个点击、观看你的人,可能都在暗中观察你是如何起号、如何设定人设、如何叙事的——然后试图复刻这条路径。 所以,如果你不想落入“隐入尘烟”式的规则惩罚,不想在信息流里消失,你就只能顺应平台的秩序。否则,你的位置,很快就会被另一个新的人取代。 朋友告诉我,如果你想快速做一个“能赚到钱”的小红书账号。最好的方式就是给自己一个清楚的人设,例如月入多少万的01年xxx(职业),且每条笔记的标题都需要反复提及这三个标签。 因为这会让人产生好奇,好奇则意味着供给——好奇你如何赚到的,好奇你通过什么赚到的。前者提供流量,后者提供消费场域。 有钱的人设标签代表着某种前置性的权威身份,而当你拥有这样一个权威的身份时,你则可以兜售有关消费与欲望的一切。 你会在小红书看见大量的博主po出自己的后台商单收益,在标题处清晰明了地打上月入5w、10w甚至20w的标签。仅有关“怎样月入5万”的帖子,小红书就有622万条分享。 在这里,分享与钱有关的一切都能拥有“天然的”、巨大的流量。 我问朋友,这种账号的生命周期一般有多长?朋友说很难确定,但大部分都在一年左右。 这个回答同样让我感到讶异。一个仅生存一两年就“失去流量并开始彻底陨落”的账号,似乎意味着,这个账号与它的受众互相陪伴成长的时间非常短。 “成长?”在我提出这个词时,朋友再次露出了吃惊的表情。在朋友的做号逻辑中,一个无法赚到钱,不再被平台推流的账号,完全没有任何继续下去的必要。 我向朋友解释,我说,我从13岁开始写东西,我现在的部分读者是从贴吧跟着我到QQ,再从QQ到公号,再到微博,再到现在的小红书的。所以我人生中的很多重要的时刻,升学、开公司、跨城搬家,都是她们陪我度过的。 因为一起度过过太多亲密的时光,与对方共享过许多丰厚的记忆,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是可以彼此信赖的远方的友邻,是很亲密的关系。我相信很多早期的博主都和我有相似的感受。 我举了个例子,3年前我写过一篇有关女孩的隐私/肖像权被侵犯的稿件,这篇稿件就是我14岁时在贴吧写文认识的读者委托我所写的。因为我们互相陪伴走过数十年,所以她在遇见需要扩散的事件时,第一反应就是找到我。 朋友说,“天呐,这太神奇了,就像互相参与了对方的人生。”我说是的。所以你所说的一切于我而言也是很新奇的体验。我很难想象一个创作者在面对自己的账号时会果断地舍弃,转而开启下一个账号。 聊到这里,我们都笑了。另一个朋友说,“说实话,你最开始问我们‘做号开不开心,有没有收到过正反馈的时候’,我也很惊讶。因为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没想过这个问题是可以存在的。没获得过,所以没想过这种可能性。” 但她相信,很多创作者在早期都想过要「做内容」,她们都是。但平台的流量很苛刻,至少在大家的视野中,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且同时赚到钱」的小红书博主,从未见到过。 “毕竟是在别人的桌子上吃饭。” 所以,大多时候大家都在遵循一种「规则怪谈」,在这个流量池里,你需要规避什么,你需要顺应什么流行的趋势—— 例如完全一致的标题,例如某种大家都在同一个时段复制粘贴的主题,例如某个已经被其他博主制造出的、被品牌方认可的消费点位。 在流量的筛选下,如果你要做一个能赚到钱的、且能被看到的账号,大家似乎都只能去思考,平台喜欢什么?平台的受众青睐什么样的内容? 于是,在平台,品牌,观众的三重“选择”中,大多数人能找到的交叉点,一定不是“真实的自己”。 那,找到的是什么呢?我又情不自禁地问出了这个问题。朋友想了很久。她说此前她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但确实「想写点什么」的感觉离她十分遥远了,大多数时刻,她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自己想写的亦或是能写的内容是否与平台最近的流量趋势相匹配。 聊到这里,我们似乎都有些沉默。 对话的最后,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不想做一个月入x万/01年/xx的账号?这是一个完全可行的方案。 我说不是不想,我当然也想赚更多的钱,拓展更多的渠道。但一个是我自身的局限,你们能在一个领域持续地赚到钱,肯定有你们的过人之处。 另一个是,哪怕仅从赚钱的角度来看,我也不太认为这是我当下的“最优选”。因为这于我而言是一种消耗,无论是情绪上的,还是其他的。像你所说的,小红书的账号生命周期是很短的,它可能只有一年。但我可能还有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我不可能永远都是标题里那个“月入x万/01年”的女孩,我会进入新的人生阶段,而这一切都是留有痕迹的。 它有它的代价,这并非是一种唾手可得的幸运。而至少在目前,我不认为自己担得起这样的代价。各种意义上的。 我常常觉得互联网把人的“寿命”缩短了,在社交场域中,人需要争分夺秒地去争夺一切,名利、资源、金钱。而这一切似乎都应该在30岁以前达成,才意味着成功与优势。 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40岁以后呢?50岁、60岁以后呢? 历史上许多打破历史的人,他们人生的起点都发生在30岁以后。例如武曌,她人生真正的起点发生在32岁,这一年她刚刚登居后位,仍有千场硬战要打。 浮满荧光的社交名利场里,似乎遍地都是黄金。但也从未有人告诉我们,捡到黄金以后,应当如何守住黄金?又应当如何在之后漫长的一生,重新应对熟悉与陌生的世界? 时代走的太快,但一切都尚未拥有答案。而其中最让人感到困惑与畏惧的事是,如果有一天我们拥有了「答案」,它将是以洪流中无数人的观念、生活,甚至命运为代价的。 「已上对话均已经过受访者同意发出」
梁州Zz
发布时间2025/09/18 07:13:56
364
5873
-
1.5w
在小红书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讨论,有帖主问:“为什么现在的人讲话总有一种正确主义的感觉?”答主说,因为现在的人不怎么看老式电视,所以没有了「不喜欢就换台」的概念。社交网络使得人们长期处于一种「自己能够掌控一切信息」的幻觉里。这很容易让人变得自大。 的确。在电视机还是家庭娱乐中心的年代,我们有一种天然的“选择感”。不喜欢这个频道,换一个便是。久而久之,这种“切换的自由”也培养了人之于不同信息的基本包容度。 不喜欢的,同样可以存在。它总有它的“受众”。 但在当下的社交平台中,算法以“留存”和“完播”为最高目标,所以用精准推荐来“讨好”用户。每个平台都致力于将最靠近用户喜好的内容推送到用户眼前,以减少他们划走、跳转平台的可能,于是,用户开始进入一种惯性的场域——我看到的一切,理应与我匹配。 信息流越精准,我们越习惯于“只接收喜欢的”,也就越无法面对“陌生的、不喜欢的”。 于是,人开始不由自主地产生“主角感”。把平台的信息提供者当作随时为自己服务的“NPC”,而非独立的创造者。 这也即是“信息茧房”的另一层含义。它不仅意味着信息的封闭,还意味着我们在封闭中被置于中心,成为自我信息流的唯一裁判。结果就是,用户不再能够容忍“不合口味”的声音,而是希望彻底“消灭掉”它——点击“不感兴趣”、匆忙滑走以训练算法,希望它下次不再出现在信息流中。 新闻学中有个概念,叫“议程设置理论”,讲的是媒体未必能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它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的顺序。互联网同是,它或许未必能够改变你对世界的最终判断,但它能够塑造你日常遇见世界的顺序。 那么,如果一个人长期被喂养符合Ta期待的东西,会发生什么事? 我想,一是会对“不符合期待的东西”产生过敏。接受度越来越低,尊重越来越少。二是新的创造趋向于停滞,取而代之的,是批评的无限扩散。 这是因为,在高度个性化的信息流中,人们已经习惯了“只看到喜欢的东西”。所以信息流中的内容理应“讨好我”,而不是“挑战我”的喜好。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得所有人都拥有了批评的权限。评论家从一个高度中心化的状态,不断下放权力。所有人都可以肆意批评在过去被视为权威的人。 我的大学老师曾在课上讲过一句话,“人在总结出规律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了预见性。”换而言之,批评本不只是简单地“说出你的想法”,而是一种方法论,一种带有结构性的思考路径。 在表达立场之外,它本可以从纷乱中提炼出一种新的逻辑与结构。 可如今,批评的“方法论”被简化为批评的“权限”,只剩下态度、判断与立场。语言也开始变得愈发锋利,因为锋利,往往比理解更容易获得认同。 回望人类的历史,上世纪10年代到50年代,人类仍然处于探索媒介语言的过程,那也是创作实践最浓烈的阶段,我们在批评与反思中不断创造经典。但如果我们停止创造,只在外部的场域里反复审判、反复评断,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没有新的创造,只有批评的扩散。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似乎也逐渐忘记了人与人交流的“方法”。屏幕前每一个生产内容的人,其实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有情绪、有生活、有个人的局限。但所有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被数据衡量——播放量、点赞数、评论区活跃度。 如果一条视频在前几小时点赞不够,观众、甚至是内容生产者自己都开始对它失去耐心。素人的生活、普通的表达,在这样系统的默认规则中变得越来越不可见。 如果说评论区的高地被复制粘贴的“人机”热评不断占领,是一种人为制造的信息茧房;那么信息流推荐的精准投喂机制,则是让信息茧房持续闭合的二道锁扣。 它让人们在既有的逻辑里不断成瘾,亦或互相攻伐,却很少真正走出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那些本可以在复杂空间中碰撞出的灵感、思考,与具有预见性的批评,都将越来越少,直至隐入历史的尘烟。
梁州Zz
发布时间2025/09/13 11:12:06
298
7237
-
1.4w
认知开路,规则圈地 你为什么赚不着钱?不是因为没能力,而是思维太正常。想要不一样的结果,就要做不一样的事。 在从移动互联网向AI时代过渡的今天,工业时代的思维已不再适用。我要分享三种不太常规的赚钱方法: 一、建立连接 传统思维是先投入再营销:先有产品,再找客户。这导致很多人负债累累,成本收不回来。 赚钱有两种方式:卖别人的东西,或卖自己的东西。普通人应选择前者。为什么?因为没有研发投入、生产投入、库存投入、营销投入和售后成本,成本极低。 例如"电影票CPS":有人通过引流方式让用户在特定平台购买电影票获得优惠,每张票能赚取佣金。早期一张票能挣8-10元,现在提成约5%-10%。 重点是:电影不是你拍的,影院不是你建的,几乎零成本。普通人应从卖别人的商品开始,找到服务不到位或存在信息差的领域,通过信息流获取收益。 二、立规矩 "顾客是上帝"的思维导致市场内卷,价格低迷。另一种方法是:给客户立规矩,不服务所有人,只满足特定用户群体。 比如"鸡排哥":规定下午4:30后只服务学生,不接散客;要求顾客自备塑料袋节省时间;打出"鸡排免费,塑料袋六块"的口号;耽误15秒要付费;12点后加价;催单直接拉黑。 这些看似"驱赶"顾客的做法,反而建立了强大的情绪连接和稀缺感。有人说:"买的是6块钱的鸡排,收获的是60块钱的情绪价值。" 三、找根据地 很多人想全国全球销售,服务所有人群。但这会分散精力,难以满足多样需求,还会招来差评。 更好的策略是:服务一小撮人,建立根据地。 德国有个知名品牌,专注服务本土市场:网站只用德语,收费系统使用德国本地系统,社交媒体完全针对德国本地人。结果产品从29欧元涨到89欧元,付款率达40%以上。 总结 连接点:不要急于做自己的产品,选择低成本方式,利用信息差获利 立规矩:不满足所有人,为特定人群服务,建立情绪价值和稀缺感 根据地:从小范围开始,深度定制服务,做好后再扩展 赚钱的核心是:认知开路,规则圈地。 过去我们问"你凭什么收费",现在应该反问:"你凭什么使用我精心定制的产品?" #姜胡说 #创业 #赚钱 #自媒体 #思维
姜胡说
发布时间2025/09/26 12:12:51
310
1153
5160
9739
全文|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
新华社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09/07 01:52:32
-
-
-
9143
很荣幸和高兴与青岛市市长任刚会面。助力打造青岛作为“一带一路”城市国际交往新平台。借助综合体平台,承办国际赛事、艺术展览、高端论坛与展会等,吸引全球客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使青岛从“物流通道”升级为“价值交汇点”,增强其在亚太地区的文化吸引力与国际影响力,为“ 一带一路”人文经贸合作提供高端主场平台。#青岛 #一带一路
Adrian郑志刚
发布时间2025/09/15 09:34:14
767
280
178
8372
信息流声量热度报告
声量指数
779.7
作品数 · 
3.8w
账号数 · 
2.6w
互动量 · 
67.7w
平均互动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