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消费 · 近30天声量数据
情绪消费
声量指数
753.9
作品数 · 
5970
账号数 · 
4824
互动量 · 
24.9w
平均互动 · 
41
品牌榜服务支持声量通
声量热度
小红书
抖音
其他平台
想获得更多平台和时间周期数据?前往体验 >
作品数
作品数趋势
作品数分布
互动数
互动数趋势
  • 公众号
    13w/52%
  • 抖音
    7.5w/30%
  • 视频号
    1.4w/6%
  • 小红书
    1.3w/6%
  • 微博
    1.2w/5%
  • 快手
    542/0%
  • B站
    1138/0%
互动数分布
代表作品
作品导出
深度报告
内容评论分享收藏获赞
互联网挑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老婆刷到的全是“男人出轨是天性,女人管钱天经地义,婚姻里男人不主动就是有问题”;老公刷到的又是“女人太强势会败家,理解男人的老婆能旺三代,现在的女性根本不值得结婚”;父母刷到的则是“子女靠不住,要对自己好,存私房钱才是活下去的底气”。 三个人三台手机,三套完全不同的世界观,结果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委屈,都觉得是对方的错。你说一个女人每天都刷到“男人该怎么疼老婆”,再看看自己老公,瞬间下头;一个男人天天刷“老婆不懂事家庭注定失败”,回头看自家媳妇就想翻脸;父母天天被灌输“孩子靠不住,养老靠自己”,哪还敢相信你是孝顺的? 而这些统统都是当今社会最可怕、且正在通过互联网流行的现象:傻子共振。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傻子共振是什么?它最初起源于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著作《傻瓜的共振:组织内愚弄的行为》。 在这本书中,戈夫曼明确指出,当个体融入到群体时,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人们往往会通过模仿荒谬的行动来换取认同。也就是当一群人因为某个荒谬的观点聚在一起,互相认同、互相强化,这个观点就不再显得离谱,而变成“正确”的。它的可怕之处不在于错,而在于它让错变得像对。 比如“清华是清除中华”的谣言,比如福岛核泄漏引发的全民抢盐,比如“5G信号传播病毒”“地球是平的”。你现在回头看觉得好笑,可当时真有人信,而且不是少数,是成千上万。因为只要有一个观点被大量重复,算法就会判断它是热门;只要你点赞了一次,它就会疯狂推给你更多同类内容。于是你刷着刷着,世界就变了,你开始相信“我看到的就是真相”“大家都在说的就一定有道理”。你不是被说服了,而是被共振了。 更可怕的是,今天的傻子共振不再靠人传人,而是靠互联网批量放大。过去一个村里的傻子,忽悠得了几个人就算有影响力;但今天,只要你情绪到位、流量合适、内容极端,互联网就能把你的疯言疯语推给上万人、十万人甚至全国人民。 因为互联网不关心真相,只关心停留时长。你愤怒、你激动、你焦虑,这些情绪平台能精准监测、自动学习、持续投喂。你越情绪化,算法越兴奋;你越分裂,平台越赚钱。你以为你掌握了主动权,其实你只是个数据点;你不是在获取信息,而是在被系统设计成特定模样的情绪反应体。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更隐蔽的陷阱:信息茧房。什么意思?就是你在互联网看到的一切,都是你想看到的,而不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你喜欢阴谋论,它就给你推荐各种惊天大真相;你关注男女关系,它就把你塞进性别对立的漩涡;你担心社会变坏,它就给你刷满道德沦丧的标题党。 你越刷,它越懂你;它越懂你,你就越被困住。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周围全是跟你想法一样的人,你开始怀疑“怎么还有人想法跟我不一样?他们是不是脑子有病?”这就是回音室效应。你以为你在讨论,其实你只是在跟镜子讲话。 而当成千上万个你被关进各自的信息牢笼,整个社会就失去了共识。男女不能沟通,父母和孩子无法理解,穷人富人、南方北方都在互相仇恨、彼此轻视。不是因为我们变坏了,而是因为我们每天看到的世界根本不是同一个版本。 有人说“不就系统推荐,有必要上纲上线吗?”那你还真低估它了。算法不是中立工具,它是资本的逻辑延伸。平台的算法不是为了让你获得更多元的知识,而是让你更上瘾、更极端、更好被消费。你悲伤,就推荐情绪消费;你愤怒,就推仇恨营销;你孤独,就推付费陪伴;你焦虑,就推速成班、副业项目、财富密码。 你觉得你在选择,其实你是在被设定,而设定你的方式是你点过的赞、你停留的秒数、你转发的内容。你每天以为自己在主动获取信息,其实你只是不断在对系统说:“给我更多这种东西。”你看得越多,它越懂你,你就越不像自己。 别以为这些只是影响心情,它会直接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刷多了婚姻无用论,你真的不敢结婚;刷多了“30岁人生崩盘”,你真的开始怀疑自己;刷多了“社会太黑暗”,你真的开始冷漠、自私、敌对。你不是判断了这些内容,你是被这些内容重新编辑了。这是人工智能时代最隐秘的危险。 你以为AI只是工具,但它其实正在驯化人类。就像马斯克说的,未来只有特权阶级才能进行数字戒断,而80%的底层人将被绑定在手机上。久而久之,人们会失去深度阅读、失去独立思考、失去人际连接,一步步变成被操控的数字奴隶。 那怎么办?有没有办法逃出这个信息陷阱?有,但是你得狠下心来。 •第一、控制情绪摄入总量。像节食一样管理信息输入,每天给自己留出不看短视频的时间,看点书、散个步、发个呆,找回属于你自己的注意力。 •第二、训练反向兴趣。看到一个观点让你特别爽的时候,提醒自己是不是被算法投喂了?试着去看两个反方观点,思考它们成立的逻辑,别让共鸣变成共振。 •第三、别当情绪转发器。你不是谁的宣传员,不是热点的复读机。转发之前先等一天,大多数热点隔天就凉。如果你不想成为这个系统的螺丝钉,你就必须学会抵抗它最底层的情绪诱饵。 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风险不是没钱、不是没资源,而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被投喂,却不觉得自己被驯化。但只要你能看完这个内容、听完这些内容,你已经比绝大多数人更清醒。 能留到现在的老铁,公屏上扣波6。能有耐心看完2000字以上的东西,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稀缺能力。在这场全球性的傻子共振浪潮里,不做共振器,先做一个不响的人,就已经是胜利了。
麒元财经
发布时间2025/07/22 15:11:45
1478
1.1w
6800
1.9w
情绪消费爆火:是消费升级,还是智商税?#解析 #上班族
一楠talk
发布时间2025/08/03 09:00:00
92
662
1143
4782
情绪消费,为何成了高压生活的救命稻草?#消费 #消费观 #情绪消费 #财经
知时谈
发布时间2025/07/23 08:08:27
20
15
99
2736
警惕。互联网挑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老婆刷到的全是“男人出轨是天性,女人管钱天经地义,婚姻里男人不主动就是有问题”;老公刷到的又是“女人太强势会败家,理解男人的老婆能旺三代,现在的女性根本不值得结婚”;父母刷到的则是“子女靠不住,要对自己好,存私房钱才是活下去的底气”。 三个人三台手机,三套完全不同的世界观,结果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委屈,都觉得是对方的错。你说一个女人每天都刷到“男人该怎么疼老婆”,再看看自己老公,瞬间下头;一个男人天天刷“老婆不懂事家庭注定失败”,回头看自家媳妇就想翻脸;父母天天被灌输“孩子靠不住,养老靠自己”,哪还敢相信你是孝顺的? 而这些统统都是当今社会最可怕、且正在通过互联网流行的现象:傻子共振。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傻子共振是什么?它最初起源于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著作《傻瓜的共振:组织内愚弄的行为》。 在这本书中,戈夫曼明确指出,当个体融入到群体时,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人们往往会通过模仿荒谬的行动来换取认同。也就是当一群人因为某个荒谬的观点聚在一起,互相认同、互相强化,这个观点就不再显得离谱,而变成“正确”的。它的可怕之处不在于错,而在于它让错变得像对。 比如“清华是清除中华”的谣言,比如福岛核泄漏引发的全民抢盐,比如“5G信号传播病毒”“地球是平的”。你现在回头看觉得好笑,可当时真有人信,而且不是少数,是成千上万。因为只要有一个观点被大量重复,算法就会判断它是热门;只要你点赞了一次,它就会疯狂推给你更多同类内容。于是你刷着刷着,世界就变了,你开始相信“我看到的就是真相”“大家都在说的就一定有道理”。你不是被说服了,而是被共振了。 更可怕的是,今天的傻子共振不再靠人传人,而是靠互联网批量放大。过去一个村里的傻子,忽悠得了几个人就算有影响力;但今天,只要你情绪到位、流量合适、内容极端,互联网就能把你的疯言疯语推给上万人、十万人甚至全国人民。 因为互联网不关心真相,只关心停留时长。你愤怒、你激动、你焦虑,这些情绪平台能精准监测、自动学习、持续投喂。你越情绪化,算法越兴奋;你越分裂,平台越赚钱。你以为你掌握了主动权,其实你只是个数据点;你不是在获取信息,而是在被系统设计成特定模样的情绪反应体。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更隐蔽的陷阱:信息茧房。什么意思?就是你在互联网看到的一切,都是你想看到的,而不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你喜欢阴谋论,它就给你推荐各种惊天大真相;你关注男女关系,它就把你塞进性别对立的漩涡;你担心社会变坏,它就给你刷满道德沦丧的标题党。 你越刷,它越懂你;它越懂你,你就越被困住。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周围全是跟你想法一样的人,你开始怀疑“怎么还有人想法跟我不一样?他们是不是脑子有病?”这就是回音室效应。你以为你在讨论,其实你只是在跟镜子讲话。 而当成千上万个你被关进各自的信息牢笼,整个社会就失去了共识。男女不能沟通,父母和孩子无法理解,穷人富人、南方北方都在互相仇恨、彼此轻视。不是因为我们变坏了,而是因为我们每天看到的世界根本不是同一个版本。 有人说“不就系统推荐,有必要上纲上线吗?”那你还真低估它了。算法不是中立工具,它是资本的逻辑延伸。平台的算法不是为了让你获得更多元的知识,而是让你更上瘾、更极端、更好被消费。你悲伤,就推荐情绪消费;你愤怒,就推仇恨营销;你孤独,就推付费陪伴;你焦虑,就推速成班、副业项目、财富密码。 你觉得你在选择,其实你是在被设定,而设定你的方式是你点过的赞、你停留的秒数、你转发的内容。你每天以为自己在主动获取信息,其实你只是不断在对系统说:“给我更多这种东西。”你看得越多,它越懂你,你就越不像自己。 别以为这些只是影响心情,它会直接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刷多了婚姻无用论,你真的不敢结婚;刷多了“30岁人生崩盘”,你真的开始怀疑自己;刷多了“社会太黑暗”,你真的开始冷漠、自私、敌对。你不是判断了这些内容,你是被这些内容重新编辑了。这是人工智能时代最隐秘的危险。 你以为AI只是工具,但它其实正在驯化人类。就像马斯克说的,未来只有特权阶级才能进行数字戒断,而80%的底层人将被绑定在手机上。久而久之,人们会失去深度阅读、失去独立思考、失去人际连接,一步步变成被操控的数字奴隶。 那怎么办?有没有办法逃出这个信息陷阱?有,但是你得狠下心来。 •第一、控制情绪摄入总量。像节食一样管理信息输入,每天给自己留出不看短视频的时间,看点书、散个步、发个呆,找回属于你自己的注意力。 •第二、训练反向兴趣。看到一个观点让你特别爽的时候,提醒自己是不是被算法投喂了?试着去看两个反方观点,思考它们成立的逻辑,别让共鸣变成共振。 •第三、别当情绪转发器。你不是谁的宣传员,不是热点的复读机。转发之前先等一天,大多数热点隔天就凉。如果你不想成为这个系统的螺丝钉,你就必须学会抵抗它最底层的情绪诱饵。 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风险不是没钱、不是没资源,而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被投喂,却不觉得自己被驯化。但只要你能看完这个内容、听完这些内容,你已经比绝大多数人更清醒。 能留到现在的老铁,公屏上扣波6。能有耐心看完2000字以上的东西,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稀缺能力。在这场全球性的傻子共振浪潮里,不做共振器,先做一个不响的人,就已经是胜利了。 #情感 #内容过于真实
《遁》世-无闷
发布时间2025/07/26 03:03:16
164
700
647
2271
40元怒薅1000➕的mm豆摆件!捡漏王附体#万万没想到 #捡漏 #薅羊毛#mm豆#情绪消费
一根猪
发布时间2025/07/07 03:57:29
148
592
356
2207
·更多品牌洞察,请提交声量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