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腾” · 近30天声量数据
作品数作品数趋势作品数分布
互动数互动数趋势互动数分布
- 公众号1625/71%
- 微博610/27%
- 抖音48/2%
- B站13/1%
- 快手0/0%
- 视频号0/0%
- 小红书2/0%
代表作品
作品导出
深度报告
内容 | 评论 | 分享 | 收藏 | 获赞 |
---|---|---|---|---|
![]() ![]() #yu7现象折射中国经济新预期#
2022年8月11日,雷军在第三次年度演讲上提出了小米的「智能制造」新愿景:
“未来十年,智能制造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品牌的崛起,小米将成为中国制造业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三年后的今天,雷军兑现了这份承诺。继SU7之后,小米YU7再次证明了小米方法论的成功,实现现象级首销:“3分钟200,000台,1小时289,000台”。
YU7发布会前,虽然我预演了无数次火爆的情形,但没想到真实情况还是超出了我最乐观的预期。小米只用了3分钟,就卖掉了大部分新能源车企一年的销量。
这种“YU7现象”,网上已经有太多关于产品力的评测。这篇文章我想聊点别的:从YU7本身延伸开,聊聊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我认为,小米YU7的成功不仅是自身方法论的成功,背后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功。
造车和造手机不一样,Deepseek告诉我:“一部智能手机有1000-1500个零件,而一辆新能源汽车至少有2-3万个零部件,且生产环节和供应链管理复杂度更高。”
一家成功的车企,注定是地方经济的经济增长亮点。地方政府可以以整车厂为中心,构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对当地的GDP、就业、税收甚至房价都是极大促进,蔚来之于合肥就是最好的案例。
然而,也正因为造车的难度太高,绝大对数的新势力支撑不起大家的期待。一些是项目无法兑现,最终只有ppt发布,例如拜腾之于南京,另外一些是形成了卖不掉的低效产能或者骗补贴的无效产能,类似高合之于青岛,除了烂尾的固定资产外,还有银行坏账和员工失业等等社会问题。
因此,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整个中国的经济母命题是一致的:如何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国家希望看到的是,在妥善解决已有落后汽车产能的同时,还持续保持中国在全球新能源车行业的竞争优势。
我认为,华为和小米分别交出了自己的独特答卷。
华为的方法论是充分发挥自己超强的研发优势和品牌影响力,通过to B的方式赋能传统车厂,例如和塞力斯合作问界、和奇瑞合作智界、和北汽合作享界。这种平台化、轻资产的模式,可以迅速改变一家传统车厂,最大程度地盘活无效和低效产能,是国家喜闻乐见的结果。
这个模式很有意思的点在于,有且仅有华为可以做到。一方面,小米深刻理解生态赋能的困难,过去在IoT生态里也希望用类似的方式赋能传统制造业,但并不顺利;另一方面,在自动驾驶早早发力的百度,也一度希望采用类似模式,但最后也只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这里面的差异,就是前面提到的华为超强研发和品牌影响力。
而小米汽车的出现,我认为和华为模式形成了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国新能源车的新叙事。
小米答卷的关键词在于「效率」。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就在于「要素效率优先」,要通过从依赖资源投入,向通过科技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和管理创新,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本质是一种“发展哲学的重塑”,从追求“量的扩张”转向“质的共生”。
首先,小米选择从过去的“专注、口碑、极致、快”方法论,进一步扩展到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以能力促进要素效率的提升。
15年前,小米在诞生之初,曾长期将自己定位为轻资产的互联网企业。从2019年开始,小米选择由轻变重,自我定位从互联网企业转变为智能制造企业。2021年,小米重资产介入芯片和造车行业,持续自建手机、汽车和家电工厂,并承诺在未来10年内投入500亿资金推进芯片研发。这些投入构成了小米未来的基座能力,芯片将为小米产品带来差异化和成本优势,而自建工厂将进一步强化小米对智能制造的全链路掌控,从而为小米打造坚实的竞争壁垒。
其次,小米坚定选择全球化,只有通过海外市场才能彻底激发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活力。
中国虽然有超大规模的本土市场,但仍不足以消化当前的汽车产能。日经新闻网曾经统计过,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大家电和新能源汽车,几乎可以覆盖全世界的消费者需求。因此,在消费端只专注中国,只会加速行业内卷;而消费出海,会形成降维打击。
小米集团拥有极高的海外美誉度和品牌价值,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在全球58个市场排名前3,在68个市场排名前5,有相对比例的营收来自于海外。
而在小米造车的第一天,内部就形成了汽车出海的共识,并由雷军和核心高管直接负责。最早将在2026-27年启动,预计将从小米擅长的欧洲和东南亚首先试点。同时,总裁卢伟冰在2024年投资者日提到,将在海外推动新零售模式,建立超过10,000家小米之家,作为全品类出海的基础设施。
小米汽车证明了中国经济预期并不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科技创新的向往没有变化。同时,也说明消费不是没有动力,而是没有足够好的产品去提振消费。因而,中国汽车行业真正应该卷的不是价格,而是体验和创新。只有硬核科技、先进产品和消费出海才能打破同质化内卷。
很多人听完可能一笑了之,觉得这是在给小米加戏,哪家新势力不是这么画的饼?那我的答案又回到雷军身上。
在造车这件事上,雷军已经通过SU7和YU7,连续两次证明了自己的靠谱和声誉。
过去十年,有多少企业家高举高打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有多少能够把一辆车从PPT里开到路上,又有多少能够在新冠疫情里,不折不扣地兑现自己的三年之约?
我不知道恒大、格力、甚至苹果这些曾经重金造车的企业,看到小米造车的大获成功会怎么想;也不知道老对手OV的管理层在否定造车、削减IoT、砍掉SoC后,怎么看现在和小米的竞争关系。
我只知道,小米汽车做到了变革者的角色,不仅实现了自身商业的成功,更是为如何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效率,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雷军[超话]# ![]() 粮厂研究员Will 发布时间2025/07/09 07:40:53 | 55 | 33 | - | 439 |
![]() 粮厂研究员Will | YU7现象 — 小米给中国汽车工业的答卷 Will的粮厂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09 07:36:46 | 22 | - | - | 180 |
![]() 造车也有“苏超”,谁是“江苏一哥” 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5/07/19 12:38:23 | 19 | - | - | 98 |
![]() ![]() 零跑创始人朱江明说自己是喜欢做技术的人,不善于讲故事,但今天晚上,零跑C11发布会,他讲的故事非常好。
很多人误以为好的故事是因为口才,或者策划的好,但其实表达一个好故事的关键,就是小学语文老师都教过的四个字,真情实感!关键是真。
1 C11险些夭折
朱总讲的第一个故事略带悲伤色彩,2018年就在策划和设计的C11,本该早早上市,却一度差点夭折。
这个故事我可以证实,因为2018年春夏的某一天,我和一些人一起,被邀请作为行业专业人士,参与了这款车的内部造型调研。我记得一共看到了8套不同的C11造型方向,大家围绕着或非常激进前卫,或相对稳健的方案,唇枪舌战。当时朱总和曹力总都在现场,阅读我们的不同观点。
那个时候曹总负责的是设计,今天是零跑的高级副总裁。
根据时间线计算,按照零跑速度,本来这款车早该登场。但因为2019年冬天,电车行业进入空前的冬季,零跑前两款车表现也不够理想,投资人不愿意加仓,C11变成了无米之炊,零跑这个品牌甚至都难以延续。
2 创始人注资,背水一战
朱总回忆的另一个故事是,在最困难的季节,朱总和大华创始人傅利泉,用私人资金加注了零跑,让公司继续前行。这才让被延期的C11,最终获得了资源,来到这个世界。
很多人觉得老板投资自己的公司不算什么。但我想解释一下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初的时候,电动车行业其实陷入了一种全球范围的绝望。
当时,宝马一位技术总监忍不住对媒体说了他心里的大实话,“根本没有电动车私人用户。全是政府的需求,这不是消费者要的”。
当时,风头曾经无二的特斯拉陷入了生产地狱。发布会流量无人能敌,车造不出惹得福特等公司高管和网友和股票做空者的群体嘲笑。
当时,我也灰头土脸的结束了在新势力一年的冒险和奇遇。这段经历非常刺激,非常有意思,非常有收货。也非常痛苦煎熬,特别是在离别的时候。我以为我就够惨的了,没想到离职后看到媒体写出了惊人的标题,说我的前老板是“2019年最惨的人”。
这个标题在太平洋对岸有一个可以呼应的版本,某大牌媒体给特斯拉的一篇专题文章,引用了马斯克的语录: 这一年,我老了五岁!
当时,小鹏汽车的情况也很困难。何小鹏非常霸气,和零跑类似,他也自掏腰包给小鹏输血。
当时,理想汽车的融资也很不顺,听说问了一圈没人愿意投。后来美团王兴在较低的估值下,看准时机做了白衣骑士。王兴的出手点之精准,恰好落在那个V字反转的深V的极限。
当时,拜腾已经不行了,虽然还没有把话说死。我非常欣赏和喜欢的一位投资人朋友,曾经很早在很低的估值入手拜腾,他觉得自己做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决策。但在这个冬天,他跟我说,他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投资了电动车。这件事太难了,绝对不应该去投资。
作为一名认真参与和观察记录了过去十年电动车发展的内容作者,我非常非常非常清楚的记得,那个冬天有多冷,大家对电车的信心变得是如此有限。
我说这么多,就是要提醒大家,在这个时候,老板用自己的钱去投一个看起来要挂的行业的一个看起来要挂的一个公司,尽管是自己创办的,这看起来也还是很不理智。
3 首个自研智能驾驶芯片
零跑其实几年前就做了国内车圈第一款自研智能驾驶芯片,叫凌芯01,累计上车30万台。
当年看到这个新闻,很多人是不在意的,我也是其中之一。
因为这款芯片能力并没有很突出,零跑的产品的智能驾驶当时体验也很有限。但这是一个习惯自研,愿意自己上的公司的文化缩影。
能自己做的开发就尽量自己做,比如最近刚刚把零跑C11的座椅和arhud等等,也纳入了自研的清单。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高效率和更省钱。
但朱江明今天在发布会现场坦言,智能驾驶芯片后来就不做了。
当初做是无奈,行业里缺乏合适的选择(mobieye Q4是当时可以选择的方案,但软硬一体,相对封闭,而且比较贵)。
现在有了合适的选择,零跑自己就不做了。
朱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和现在一些新势力同行肯定看法不同的观点!他觉得车企的规模做智能驾驶芯片,账是算不过来的!!
这个经,我相信在未来2年,行业里会有持续的非常激烈的辩论。
我有自己的看法,这里暂时不说。
4 连续4年热销
朱总分享的另一个故事是: 这么多新能源车,其实中级SUV中,按照零跑的定语,连续4年销量长青的只有model y和c11。
这些年很多电车能好卖三个月或者六个月或者十二个月,但能一直比较热销的电车确实很少。
但实际上这里有一个细节,零跑C11四年前预售的时候,订单只有300多张,比小米YU7少三个数量级!
品牌知名度有限,发布会没有一炮而红,看起来这款车要挂了,起步订单几乎为零。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这款车居然逐渐爬坡到了数千甚至上万的水平。
很多畅销电车,比如model y和su7和极氪001和问界M8,那是出场就带着五彩祥云,腾云驾雾而来的,含着金箍棒出生。
像零跑C11这样如此低开高走,如此黑马崩腾,恐怕回顾这些年恐怕只有理想one有过类似的剧情。
因此,今晚发布会PPT里有一句话:致每一个不被看好的你。
朱总说他分享了五个故事。但我只记住了四个。发布会还在进行,就先分享到这里吧。 ![]() 一苒 发布时间2025/07/10 11:56:41 | 7 | 12 | - | 54 |
![]() ![]() 生不逢时系列之拜腾汽车。今天来讲一个生不逢时的汽车品牌,拜腾汽车,他可是冰箱彩电大沙发之彩电鼻祖#拜腾汽车 #冰箱彩电大沙发 #生不逢时 ![]() 胖子周一本八道 发布时间2025/07/14 04:39:16 | 8 | 1 | 3 | 25 |
·更多品牌洞察,请提交声量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