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那识 · 近30天声量数据
末那识
声量指数
641.9
作品数 · 
1043
账号数 · 
652
互动量 · 
7.2w
平均互动 · 
69
品牌榜服务支持声量通
声量热度
小红书
抖音
其他平台
想获得更多平台和时间周期数据?前往体验 >
作品数
作品数趋势
作品数分布
互动数
互动数趋势
  • 视频号
    4.2w/59%
  • 公众号
    2w/28%
  • 抖音
    8100/11%
  • 微博
    958/1%
  • 快手
    0/0%
  • 小红书
    335/0%
  • B站
    0/0%
互动数分布
代表作品
作品导出
深度报告
内容评论分享收藏获赞
人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  #蛮好的人生  #内容启发搜索  #认知 #修心修行
陈小叔中女修行
发布时间2025/07/05 05:53:43
1224
1.9w
-
7164
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 人有八识:眼识,耳识 ,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着我们流转五趣六道,轮回天上人间,它是永恒而不会消减的。 前五识:指的是「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对应的五种识,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它们负责对感官对象进行直接的感知。第六识:称为「意识」,主要功能是进行思维、分析和推理,是对前五识所感知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理解。第七识称为末那识,又名我执识,是自我意识的来源,与个体的自我认同、执着密切相关。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意为储藏识,是一切经验、行为(业力)种子的储存库。 转识成智: 第一阿赖耶识——大圆镜智(像清澈的镜子反映万物万象);第七末那识——平等性智(破除自我为中心);第六意识——妙观察智(洞察一切因缘);前五识——成所作智(如实地应对现实)。阿赖耶识,是唯识学的核心范畴,是根本识,是持身识能持种,自无始以来,阿赖耶识就含藏着净染万法种子,如果对万法从心而起,这一真理不明钌,就称为无明。 阿赖耶识具有以下特点:1、含藏种子;阿赖耶识是种子识,含藏着一切善恶业因种子,是未来一切果报的生因。 2、不生不灭;阿赖耶识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贯穿生死轮回相始终。 3、随熏成染;阿赖耶识会受外界的熏染而产生善恶种子。 4、异熟果报;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会成熟招致异熟果报,即六道轮回的果报。 阿赖耶识是“我”生命的根本,通过修行可以转识成智,就像念珠的线,把一颗颗的念珠串起来。 阿赖耶识把我们一期又一期、一阶段又一阶段的生命衔接起来,证得阿赖耶识的本来清净,从而解脱轮回。阿赖耶识就像大海一样,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会嫌弃、排斥。即使把肮脏的垃圾丢到大海,也不会污染大海的清洁。这就等于人在世间所造作的业力,尽管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要去受业报,但业报是有尽的,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业报的现象。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所执著的自我,以及无数起伏的生命旅程,皆不过是阿赖耶识的流动,显现,变幻,它既是幻梦之因,也是觉醒之路的入口,当我们开始观察这颗意识的海洋,而不是执着于海面上的波浪,我们或许就能感知到:一切法,从识起,一切法,归于识。宇宙间的所有现象,一切法,都无法脱离心识而独立存在,世界并不在外,而是你正在经历的识的过程。#修心修行 #佛学智慧 #觉醒开悟
慈光慧念阁(手抄经书在店铺)
发布时间2025/07/22 05:31:41
224
604
1617
3412
师说 | 要爱到何时才放手?
济群法师
发布时间2025/07/08 23:50:57
15
-
-
804
破除“我执”是佛教修行的核心目标,需通过系统修持转变深层认知模式。以下是融合经论与现代实践的完整路径: 一、认知根源:辨识“我执”的运作机制 1. 我执的两种形态 - 分别我执:意识层的自我概念(如“我的观点/财产”) - 俱生我执: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自我存在感(末那识的恒审思量)《成唯识论》说:“第七识恒执第八识见分为我” 二、实战修持体系(四步递进) 第一步:闻思正见奠基 1. 学习经典 - 《金刚经》“无我相”四句偈 + 《中论》“诸法无自性” - 掌握核心逻辑: 观察→发现“我”只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组合体→其中无独立主宰者 2. 思维训练(每日10分钟) - 自问:“愤怒时是谁在生气?这个‘我’是身体?感受?还是念头?” - 观察结论:愤怒只是因缘(刺激+习气)聚合的临时现象 第二步:四念处实修(对治根本) 所观对象 破执重点 具体操作法(以呼吸为锚点) 身念处 破除“身体是我” 行走时觉知脚掌触地,发现身体只是移动的物质 受念处 破除“感受是我” 疼痛时不评断,标注“痛、痛”观察其无常波动 心念处 破除“念头是我” 念头起时心中默念“思考、思考”,保持距离觉察 法念处 破除“概念是我” 分析“自我感”由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组合而成 每日至少30分钟专修,生活中随时保持觉知 第三步:深度对治法 1. 菩提心转化 - 施受法:吸气时观想吸尽众生痛苦(破“我”的实存)呼气时观想施予众生安乐(破“他”的隔阂) - 效果:将“我”的疆域扩展到一切众生(如盐入水,淡化自我边界) 2. 参究话头(适合根利者) - 持续追问:“当下觉知的这个是谁?” - 当思维穷尽时,突然契入“能所双亡”之境(如香严禅师击竹悟道) 第四步:生活中砺炼 情境 破执方法 心要诀窍 被批评时 观照“受辱者谁?” 发现愤怒只是生理反应+记忆 得意时 思维“成功依赖多少因缘成就?” 感恩众生缘起,消融傲慢 失去挚爱 体悟“执取的对象本是无常” 悲伤中观察心念的空性本质 三、关键进阶标志(自我检测) 1. 初阶成效 - 情绪生起时能延迟反应(从“秒怒”到10秒内觉察) - 自然减少“我/我的”语言表达(参考《清净道论》戒行品) 2. 中阶突破 - 梦中仍能保持觉性(如梦见争执却知是幻) - 他人毁誉如风吹过,心不扰动(禅门称“八风吹不动”) 3. 深证境界 - 能所双亡时亲见“无我智”现前(如阿罗汉入解脱道)《杂阿含经》云:“于一切见我慢系着不动” 四、常见误区及对治 误区现象 本质问题 对治方案 强迫自己“不自私” 压抑导致更强化 改用施受法转化而非压制 追求“无我”境界 仍是微妙我执 参“想要无我的那个是谁?” 厌恶自我 陷入二元对立 观“厌恶心也是无常生灭法” 禅门古训提点: 破我执如剥洋葱——看似有层层可剥,终会发现无中心可得。但需警惕: “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许”,未实证时勿堕顽空断见。当代人宜以“三分哲理思维 + 七分实修体证”渐进,在刷卡缴费、微信争执等日常事中,念念觉察即是真修行道场。#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实修实证 #人文社科
空达摩
发布时间2025/07/04 01:51:42
48
39
213
678
认出它,你就证悟了!
龙钦心髓
发布时间2025/07/19 02:02:05
-
-
-
531
·更多品牌洞察,请提交声量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