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几 · 近30天声量数据
派几
声量指数
669.6
作品数 · 
1230
账号数 · 
1107
互动量 · 
6w
平均互动 · 
48
品牌榜服务支持声量通
声量热度
小红书
抖音
其他平台
想获得更多平台和时间周期数据?前往体验 >
作品数
作品数趋势
作品数分布
互动数
互动数趋势
  • 公众号
    2.9w/49%
  • 抖音
    1.5w/26%
  • 快手
    4675/8%
  • 微博
    4853/8%
  • 小红书
    4419/7%
  • B站
    858/1%
  • 视频号
    0/0%
互动数分布
代表作品
作品导出
深度报告
内容评论分享收藏获赞
斯大林和苏军总结朝战:最大失误,是认为志愿军比不上朝鲜人民军 朝鲜战争之所以打成三年拉锯,不是因为美军不够强,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看懂谁是对手。 战争刚开始时,每一方都误判了形势,直到付出血的代价才发现:对手跟想象的不一样。 战前各方力量对比与初期认知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初期,打出了所有人都没预料的气势。 刚刚完成建军任务的朝鲜,手上拿的不是“山炮土枪”,而是苏联清仓的家底。 T-34坦克整整87辆,都是苏军在二战里立过功的主力战车;230门大炮和57辆装甲车,全部标准化苏式火力配置;更别提100架雅克系列战斗机,朝鲜空军甚至成建制登场。 这支部队的背后,是9吨黄金和40吨白银砸出来的。 金日成用了1380万卢布换来了这身行头,朝鲜人民军打响第一枪时,军容比志愿军还漂亮。 关键不止是装备,还有人员组成。 这支军队融合了三种体系:苏联、日军、中国解放军。前身是“八路军朝鲜族干部队”,不少人参加过解放战争,有的甚至是“打满洲”的老兵。 更有3000多名苏联顾问在幕后一线操作,训练、计划、通信、后勤一手包,这让人民军不仅会打,还知道怎么打快仗。 战争一开始,朝鲜兵根本停不下来,只用了4天就拿下汉城,然后50天一路猛打,平均每天推进10公里,拿下南韩90%的土地。 韩国军队直接被打穿,战线崩溃,美军都没来得及部署,就被迫从釜山设防。 而此时的中国志愿军呢? 形象完全不同。 手里拿的“万国牌武器”,有的是日军残枪,有的是缴获的美械,有的是“步骑兼备”的老八路装备。 同一个连能出现几十种枪械,零件都不通用,子弹更是东拼西凑。 装备混乱是个问题,补给更难,抗美援朝刚开始,美军海上封锁,连过冬棉衣都送不到前线。 志愿军战士穿着单衣在零下几十度的山里埋伏,冻伤不是个例,是普遍现象。 朝鲜人民军整齐划一,志愿军初上战场却一身寒酸,光是外观,敌人就已经判了高下。 这时候各方对志愿军战力的预判,已经埋下了后来的错判伏笔。 美国、苏联、甚至朝鲜自己,都没看懂这支“土八路”到底能干什么。 美军的战略误判与认知偏差 美国人对战争的信息依赖极强,可惜他们收到的是错误情报。 斯大林在电报里说得清楚:中国军队装备落后、缺乏火炮、没有空军,执行任务至少两个月后才能到位。 美国信了,他们把志愿军当作防守辅助力量,甚至怀疑中国根本不会出兵。 情报部门判断:中国不会冒险,顶多派几个“非正式队伍”掺和。 所以,当彭德怀率30万志愿军突然出现在鸭绿江时,美军压根没做好准备。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仍抱侥幸,甚至鼓吹“圣诞节前全歼共军”。 他压根不信志愿军能长期作战,更不信他们能发起反击。 美军的第一场大败发生在云山,这是志愿军第一次正面交战,美军伤亡严重,士兵精神崩溃,开始大规模后撤。 而这,仅仅是开始。 从第一次战役到第四次战役,志愿军的“人海夜战”战术把美军打得手足无措。 没有制空权,没有装甲支援,没有无线电导航,志愿军就是靠两条腿和一把冲锋枪,逼着美军往南跑。 美军后勤系统高度依赖公路,志愿军就专挑夜里袭扰补给线。 上甘岭战役时,美军一次性投了197万发炮弹,志愿军三年战争总炮弹不过百万发。 就是这么悬殊,志愿军还硬生生地守住了阵地。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打了96万发榴弹,24万发迫击炮弹,美军光是上甘岭一个阵地就超过这个数。 美军战后总结承认:“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认为志愿军不如朝鲜军。” 他们本以为朝鲜军才是“主力”,结果被“配角”打得抬不起头。 精神力量成了战场上的决定因素。 志愿军没有无线电,靠旗语、靠号声、靠传令兵;没有制空权,就挖洞、建地堡、反复筑防线。 美国学者后来分析:“这支军队几乎在完全劣势的情况下,用人力和意志力,逼退了全球火力最强的联军。”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力逆袭”。 而这一切,恰恰建立在美军的战略误判之上,他们看不到山里的动静,也看不到敌人的意志。 所以我就想问,美军真的了解对手了吗? 他们从武器看问题,从数字算战力,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一点:士兵怕不怕死,部队敢不敢冲。 志愿军不是靠坦克推进,而是靠人顶着炮火,靠腿一寸一寸爬过去。 这种打法,美军理解不了,也不想理解。 所以,他们只能输。 苏联的战略考量与实际评估 这场战争,台前主角是朝鲜和美国,幕后“操盘手”却是斯大林。 朝鲜打不打,苏联说了算,中国参不参,苏联照样要掂量,金日成在动手之前,跑了两次莫斯科。 第一次,斯大林说“时机未到”;第二次,看到美军撤离朝鲜半岛,苏联才点了头。 真正目的,不在统一朝鲜,而在布下棋子。 斯大林要通过朝鲜战争,阻断美国对亚洲的推进,也要借机让中国表态。 当年苏联刚失去旅顺、大连控制权,还没从东亚局势中缓过神。 朝鲜战场,是一个完美的替代战场。 苏联当初设想:让朝鲜打一仗,摸清美国底牌,再看中国怎么表态,一旦局势恶化,苏联最多提供空军和顾问,绝不动地面部队。 这才是斯大林真正的算盘。 对中国参战,他并不支持。 一开始他就提醒:“如果战争靠中国打赢,那么朝鲜就不一定听话了”,他担心影响苏联在朝鲜半岛的布局。 所以,在战争初期,苏联提供的支持极为有限。 武器给了点,顾问派了几批,空军直到1951年底才全面介入,地面部队呢?压根没进过朝鲜。 但有件事让斯大林没想到。 中国根本没请苏联陆军进驻东北协防,没想到中国自立门户,直接调动几十万兵力跨境。 这让斯大林突然意识到,志愿军的战斗力远比他预想的要强。 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战场反馈。 苏军顾问组报告指出,“中国军队缺乏装备,却有极强的组织性与战斗意志。” 他们在没有坦克、空军、无线电的情况下,依靠灵活的战术和集中兵力策略打出大胜仗。 斯大林开始重新评估志愿军的定位。 1951年之后,苏联空军才大规模介入,以“志愿者”名义空战,保障志愿军行动。 这些空战部队多部署在中国东北边境,飞入朝鲜作战后迅速返航,不公开身份,这种隐秘操作,说明苏联既想参与,又不想承担责任。 而中国的表现,直接撕开了斯大林对亚洲局势的旧认知。 他原本以为,亚洲战场可以“可控”,结果志愿军硬生生把战争拉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这场战争不再是“朝鲜的事”,而成了中苏美三方博弈的交叉点。 苏联战略观出现裂缝,从控制者变成了旁观者。 斯大林想主宰朝鲜战争,却没预料中国会变成战争主角,有时候,算太多,反而失控。 历史反思与战争教训 战争结束后,各方都在找原因。 美军说:我们情报出了问题。 苏联说:我们没想到中国敢这么打。 朝鲜说:我们低估了对手。 可归根结底,所有误判都有共同根源——看错了人,信错了方式。 美军习惯看雷达、看卫星、看装备编号,却忽视了战壕里的战士有多倔。 他们不知道中国已经做好“打三年”的准备,也没想到对方连制空权都不需要。 情报不是没有,而是没被认真对待。 美国史学家承认:“如果我们知道中国有干预计划,美军不会越过三八线。” 如果美军不越线,中国也未必出兵,这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误会。 各方都活在自己的判断体系里,直到炸点来了,才发现原来对手不按牌理出招。 还有一点,各方都迷信“现代化武器”。
真实对话馆
发布时间2025/07/13 06:59:37
103
839
632
7085
第217集|那既然岛都是我们的了,那我派几艘船过去捕鱼,你没意见吧? #喜爱度激励计划  #看一遍笑一遍 #万万没想到 #胖吖画动 
胖吖画动
发布时间2025/07/13 12:06:58
99
92
386
3882
从五行山下放出来后,悟空是不是变“奴性”了
海边的西塞罗
发布时间2025/07/03 10:57:30
15
-
-
1688
驻地适用中国法,那么派几个律师也是合情合理……//@小虾才没香喷喷:草//@球学家:( ゚∀。)7"//@作家圆圆://@钟大厨在江湖:支持全面落实战后秩序安排//@开水族馆的生物男:也不是不行//@赵脱俗:[偷笑]//@重工组长于彦舒:草//@老刀99:当地带路党连PLA驻日部队的袖标都做好了,就等我王师入驻了[笑而不语]
专业戳轮胎熊律师
发布时间2025/07/06 15:30:39
167
241
-
1601
@aespa @SMTOWN 多派几个人手让保镖助理都保护好她 希望去的柳丝都能自觉点和她保持安全距离大家给她一个相对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好吗[抱抱]
Z-ON_
发布时间2025/07/27 15:28:21
90
46
-
1322
·更多品牌洞察,请提交声量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