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华彩传承” · 近30天声量数据
作品数作品数趋势作品数分布
互动数互动数趋势互动数分布
- 公众号17/52%
- 抖音16/48%
- 快手0/0%
- 视频号0/0%
- 微博0/0%
- 小红书0/0%
- B站0/0%
代表作品
作品导出
深度报告
内容 | 评论 | 分享 | 收藏 | 获赞 |
---|---|---|---|---|
![]() 《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艺术教育中心博物馆美育实践 西北工业大学南山艺堂 发布时间2025/09/25 12:29:23 | - | - | - | 10 |
![]() ![]() 这个串 怎么戴 都好看
#周大福 #盛世华彩 #传承系列 #黄金首饰 #首饰推荐 ![]() 周大福荟馆官方旗舰店 发布时间2025/09/03 02:00:02 | 0 | 1 | 0 | 7 |
![]() ![]() "真的很爱这种弹力绳把漂亮小金砖变成手镯的神奇魔法
#周大福#盛世华彩#传承系列#黄金首饰#首饰推荐" ![]() 周大福荟馆官方旗舰店 发布时间2025/09/08 02:00:01 | 0 | 3 | 1 | 4 |
![]() ![]() 【馆校合作释放育人新活力】当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时代教育使命下,博物馆与高校实现双向赋能,不仅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边界,更能通过资源互补和模式创新,构建社会美育与高校美育的融合创新生态。
走进“活”的课堂——博物馆成为育人新场域。作为“立体的教科书”,博物馆正成为高校美育的延伸课堂。博物馆美育打破了传统美育的时空限制,实现了知识传播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博物馆展陈设计具有天然的“时空并置”教育优势,加上数字技术的运用和虚拟展览的互动设计,建构了多维度的美育浸润场域,激活观众的审美认知和体验。例如,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余隋怀将“天工开物——设计之美”课程的授课地点移至陕西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在参观中直观感受不同文明阶段的审美差异和技术传承。
对于高校而言,博物馆的美育价值不仅在于“以器藏礼”,更在于以物育人、以美塑魂。这种“器物审美—文明之思—文化传承—青年使命”的育人转化链,正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路径。
注入学术活力——高校赋能文物新叙事。高校通过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博物馆美育注入学理支撑,将学术和育人成果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文化叙事,让博物馆美育更有理论高度。西北工业大学积极与陕西省七大博物馆合作,主动参与博物馆美育实践,探索基于“道在器中——博物致知·以美润心”理念,馆校共融、双向赋能、三位一体的博物馆美育新路径,推进高校美育、博物馆美育和“总师育人文化”深度融合。
协同构建美育基地,共筑馆校研学育人创新平台。一是搭建空间融合的美育平台。学校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知名文博机构共建“沉浸式美育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机会。二是设计资源融合路径。学校打通校内外美育资源,开发“文物里的中国精神”美育研学路线,设计“青铜器密码”“盛唐美学工坊”等特色主题实践模块,还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等联合打造了“盛世华彩 传承系列”贵重金属文创产品,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理解。三是探索以信息技术赋能博物馆美育。学校运用三维扫描、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数字文物课堂”,让学生在虚实结合的环境中触摸文明的温度,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深化馆校美育协作,共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一是依托“陕西省中华美育资源建设研究中心”高端智库,全面挖掘整合陕西独特而丰厚的中华美育资源,促进考古文博、非遗等美育资源的融合创新发展。二是聚焦博物馆美育资源的独特价值和中华美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开展跨学科的科研团队建设、融合课程研发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聘请文博考古专家担任美育导师,开展专项课题合作研究,双方形成联合教学团队,共同研发涵盖“通识理论、审美素养、实践创新”三个维度的博物馆美育系列课程,构建起“理论认知的通识课—专业赏析的审美课—实践创新的研学项目”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联动校馆创意实践,深度拓展优秀文化创新传播方式。学校师生团队研发“如果文物会说话”系列动漫、短视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讲述文明故事;策划“盛世丹青”“东方美学工坊”等活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向海外展示中国文物之美,搭建文明互鉴的桥梁;打造“美美与共”高校国际志愿者讲解队,为公众提供多语种讲解服务。联动创意实践丰富了高校美育的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迈向系统共生——馆校携手构建新范式。馆校合作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重构”,拓展了社会美育与高校美育融合发展的“大美育”新思路。高校与博物馆双向赋能,实现了资源的整合、文化的跃迁与美育范式的变革,从而共同塑造出一种跨越时空、虚实共生的美育新生态。(作者:孙小迪 刘惠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 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5/09/25 02:30:00 | 0 | 0 | - | 0 |
![]() ![]() 【馆校合作释放育人新活力】当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时代教育使命下,博物馆与高校实现双向赋能,不仅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边界,更能通过资源互补和模式创新,构建社会美育与高校美育的融合创新生态。
走进“活”的课堂——博物馆成为育人新场域。作为“立体的教科书”,博物馆正成为高校美育的延伸课堂。博物馆美育打破了传统美育的时空限制,实现了知识传播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博物馆展陈设计具有天然的“时空并置”教育优势,加上数字技术的运用和虚拟展览的互动设计,建构了多维度的美育浸润场域,激活观众的审美认知和体验。例如,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余隋怀将“天工开物——设计之美”课程的授课地点移至陕西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在参观中直观感受不同文明阶段的审美差异和技术传承。
对于高校而言,博物馆的美育价值不仅在于“以器藏礼”,更在于以物育人、以美塑魂。这种“器物审美—文明之思—文化传承—青年使命”的育人转化链,正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路径。
注入学术活力——高校赋能文物新叙事。高校通过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博物馆美育注入学理支撑,将学术和育人成果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文化叙事,让博物馆美育更有理论高度。西北工业大学积极与陕西省七大博物馆合作,主动参与博物馆美育实践,探索基于“道在器中——博物致知·以美润心”理念,馆校共融、双向赋能、三位一体的博物馆美育新路径,推进高校美育、博物馆美育和“总师育人文化”深度融合。
协同构建美育基地,共筑馆校研学育人创新平台。一是搭建空间融合的美育平台。学校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知名文博机构共建“沉浸式美育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机会。二是设计资源融合路径。学校打通校内外美育资源,开发“文物里的中国精神”美育研学路线,设计“青铜器密码”“盛唐美学工坊”等特色主题实践模块,还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等联合打造了“盛世华彩 传承系列”贵重金属文创产品,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理解。三是探索以信息技术赋能博物馆美育。学校运用三维扫描、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数字文物课堂”,让学生在虚实结合的环境中触摸文明的温度,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深化馆校美育协作,共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一是依托“陕西省中华美育资源建设研究中心”高端智库,全面挖掘整合陕西独特而丰厚的中华美育资源,促进考古文博、非遗等美育资源的融合创新发展。二是聚焦博物馆美育资源的独特价值和中华美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开展跨学科的科研团队建设、融合课程研发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聘请文博考古专家担任美育导师,开展专项课题合作研究,双方形成联合教学团队,共同研发涵盖“通识理论、审美素养、实践创新”三个维度的博物馆美育系列课程,构建起“理论认知的通识课—专业赏析的审美课—实践创新的研学项目”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联动校馆创意实践,深度拓展优秀文化创新传播方式。学校师生团队研发“如果文物会说话”系列动漫、短视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讲述文明故事;策划“盛世丹青”“东方美学工坊”等活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向海外展示中国文物之美,搭建文明互鉴的桥梁;打造“美美与共”高校国际志愿者讲解队,为公众提供多语种讲解服务。联动创意实践丰富了高校美育的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迈向系统共生——馆校携手构建新范式。馆校合作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重构”,拓展了社会美育与高校美育融合发展的“大美育”新思路。高校与博物馆双向赋能,实现了资源的整合、文化的跃迁与美育范式的变革,从而共同塑造出一种跨越时空、虚实共生的美育新生态。http://t.cn/AXhFEwHB
(作者 孙小迪 刘惠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 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9/24 05:00:00 | 0 | 0 | -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