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驼谈 · 近30天声量数据
羊驼谈
声量指数
585.7
作品数 · 
35
账号数 · 
8
互动量 · 
1.1w
平均互动 · 
329
服务支持声量通
声量热度
小红书
抖音
其他平台
对数据存疑?联系顾问
作品数
作品数趋势
作品数分布
互动数
互动数趋势
  • 公众号
    1.1w/100%
  • 快手
    0/0%
  • 抖音
    0/0%
  • 视频号
    0/0%
  • 微博
    38/0%
  • 小红书
    0/0%
  • B站
    0/0%
互动数分布
代表作品
作品导出
深度报告
内容评论分享收藏获赞
《毛选》:一个人最大的底气,来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羊驼谈
发布时间2025/09/27 03:45:29
9
-
-
1021
《毛选》:几乎所有强者都不关注任何人
灼见
发布时间2025/09/28 13:07:26
-
-
-
988
【一文读懂: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大家好,我是羊驼谈。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是先有桌子,还是先有人对桌子的想法?”或者“努力就能成功,这是必然的吗?”又或者“命运是注定的,还是由自己掌控的?”   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藏着哲学中最核心的一对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所以搞懂它们的区别,不仅能帮我们看清世界的本质,更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少走弯路,主动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一句话说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核心区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本质上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争论: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简单说,就是“物质决定意识”。 ( 来源: 杨驼谈 作者:小杨说不停)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先有意识,后有物质。简单说,就是“意识决定物质”。   举个例子:假如你的面前有一个苹果。   唯物主义者会说:“因为苹果本身存在(物质),我才能看到、摸到它,产生‘这是苹果’的想法(意识)。”   唯心主义者会说:“如果我没看到、没想到它(意识),这个苹果对我来说就不存在,所以是我的意识决定了它的存在。”   当然,这个思考对象很简单,但生活中的对象往往不会那么具体,非常考验。   比如:“幸福”这种感觉,该如何理解它的存在?   唯物主义者会说:“幸福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依赖于客观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状态。一个人感到幸福,可能是因为有稳定的收入(物质基础)、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存在)、健康的身体(物质载体)。   这些现实因素作用于大脑,才让人产生了‘幸福’的意识。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贫困、孤独、疾病中,很难凭空‘想’出幸福的感觉。   唯心主义者可能会说:“幸福的本质是内心的感受,与外界无关。同样的生活条件下,有人觉得幸福,有人觉得不幸,可见是人的心态(意识)决定了‘幸福’是否存在。   就像有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能通过调整心态感受到幸福;反之,再富有的人若内心不满足,也不会觉得幸福。   当然了,除了“幸福”,还有“公平”“民主”这类抽象的对象。   二、唯物主义:承认“客观事实”,才能更好地改变世界   唯物主义的核心逻辑可以拆解为3层,层层递进,帮我们理解“如何面对现实”:   1. 物质是“第一性”的:客观世界不依赖人的想法而存在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山川、河流、人类社会,甚至我们的大脑,都是物质的。这些物质不会因为我们“想”或“不想”而改变。   代表哲学家及思想:   马克思:提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强调人类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世界。他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靠“思想觉悟”,而是由生产力(比如工具、技术)和生产关系(比如分配制度)的矛盾推动的。   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提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是大脑的产物,就像胃会消化、眼睛会看东西一样,大脑的功能就是产生思想。   比如:无论你是否承认“重力”的存在,从高处跳下都会摔倒;无论你是否愿意,时间都会一分一秒流逝。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规律”,不随人的意志转移。   2. 意识是“第二性”的:想法来源于现实,又能反作用于现实   意识(比如想法、情感、思考)是怎么来的?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代表哲学家及思想:   列宁:明确指出“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比如,画家画苹果,灵感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基于现实中对苹果的观察;如果从没见过苹果,画出来的也一定不是苹果。   荀子(中国古代):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大自然的规律不会因为统治者好坏而改变,人要做的是“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比如:古人没见过飞机,所以不会有“坐飞机”的想法;我们现在能想到“太空旅行”,是因为科技发展到了这一步。   但意识不是被动的,它能“反作用”于物质:比如人类通过研究重力规律,发明了飞机;通过了解社会规律,推动了文明进步。   3. 唯物主义的生活启示:先认清现实,再主动行动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抱怨“现实不公平”没用,因为现实有它的客观规律;幻想“不努力就能成功”也没用,因为“努力”是改变现实的必要条件。   真正的智慧是:   ①承认现实的局限性(比如“我现在能力不足”);   ②用理性分析规律(比如“提升能力需要学习和练习”);   ③用行动改变现实(比如“每天花1小时读书,3个月后明显进步”)。   三、唯心主义:过度强调“意识”,容易陷入误区   唯心主义并非“错误”,但如果走向极端,就会偏离现实。它的核心逻辑也可以拆解为3层,帮我们警惕“脱离实际的陷阱”:   1. 意识是“第一性”的:认为“想法”比“现实”更重要   唯心主义的典型观点是:“只要我相信,就能实现”“世界是我内心的投射”。   代表哲学家及思想:   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意思是,一个苹果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看到它、摸到它;如果没人感知它,它就不存在。这就像有人说“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悬崖”,显然不符合现实。   王阳明(中国古代,心学):提出“心外无物”。比如他看到一朵花,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种观点强调意识与物质的关联性,但过度强调“心”的作用,容易忽视物质的客观性。   比如:   有人认为“生病是因为自己不够乐观”,拒绝吃药,只靠“心态治病”;   有人觉得“没赚到钱是因为不够想赚钱”,忽视市场规律和自身能力。   这些想法的问题在于:过度放大了意识的作用,忽视了物质的客观存在。   2. 容易陷入“主观唯心”或“客观唯心”   唯心主义分两种:   主观唯心:认为“我的意识是世界的中心”(比如“我看不见,就是不存在”);   客观唯心:认为世界由一种“超自然意识”(比如神、命运、绝对精神)控制(比如“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努力没用”)。   代表哲学家及思想: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比如,现实中的苹果会腐烂,但“苹果的理念”(完美的苹果原型)是永恒的,现实中的苹果只是对“理念”的模仿。   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提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发展就是“绝对精神”自我演化的过程,人类社会、自然规律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这两种倾向都会让人放弃主观能动性:要么觉得“自己说了算,不用努力”,要么觉得“自己说了不算,不必努力”。   3. 唯心主义的常见误区:用“想法”代替“行动”   生活中,很多人不知不觉陷入唯心主义的误区:   用“我以后一定会成功”的幻想,代替当下的积累;   用“别人对我有偏见”的猜测,忽视自己的不足;   用“命运不公”的抱怨,逃避解决问题的责任。   这些想法的本质,是害怕面对现实的复杂,试图用“意识”简化世界——但世界的规律,从不会因为“简化”而改变。   四、为什么要区分二者?为了更清醒地活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我既不是哲学家,搞懂这些有什么用?”   答案很简单:这两种思维方式,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选择。因为这些思辨最初就来自生活!   生活中的案例:   遇到挫折时:唯物主义者会想“我哪里做得不对,如何改进”(主动改变);唯心主义者可能想“我不够幸运,或命运捉弄”(被动接受)。   设定目标时:唯物主义者会拆解步骤(比如“3年买房,需要每月存5000,提升收入20%”);唯心主义者可能只喊口号(“我一定要买房”,却不做计划)。   更重要的是,区分二者能帮我们避免两个极端:   既不做“机械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一切注定,无需努力”);   也不做“空想的唯心主义者”(认为“只想不做,就能成功”)。   所以用唯物主义做底色,用主观能动性绘人生   唯物主义不否定“主观能动性”——恰恰相反,它是“正确发挥能动性”的前提。   就像农民种地:   承认“季节、土壤是客观条件”(唯物主义);   但不会坐等丰收,而是主动“播种、施肥、除草”(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生也是如此:   接受“出身、环境、天赋”的客观差异;但更要相信“思考、学习、行动”能改变命运。   愿我们都能做“清醒的行动者”:不被虚幻的想法迷惑,不被现实的困难吓倒,用理性看清世界,用努力创造生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转发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明白:真正的强大,是认清现实后,依然热爱并改变它。
红歌会网
发布时间2025/09/15 07:40:09
1
6
-
31
羊驼谈声量热度报告
声量指数
585.7
作品数 · 
35
账号数 · 
8
互动量 · 
1.1w
平均互动 ·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