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难民署 · 近30天声量数据
联合国难民署
声量指数
579.8
作品数 · 
800
账号数 · 
623
互动量 · 
2.2w
平均互动 · 
28
服务支持声量通
声量热度
小红书
抖音
其他平台
对数据存疑?联系顾问
作品数
作品数趋势
作品数分布
互动数
互动数趋势
  • 公众号
    1.1w/50%
  • 抖音
    6303/28%
  • 微博
    1740/8%
  • 视频号
    1392/6%
  • B站
    1120/5%
  • 小红书
    772/3%
  • 快手
    0/0%
互动数分布
代表作品
作品导出
深度报告
内容评论分享收藏获赞
中国为何拒绝难民,连华裔都无法例外?并非无情,而是百年屈辱的血泪教训! 十四亿人的天平:中国为何对难民紧闭大门? 当联合国难民署公布全球难民人数突破一亿时,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超大型国家的人口正在颠沛流离。 而中国官方登记的难民数量,却停留在三位数—— 这种对比不仅刺痛眼球,更引发国际社会的质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何如此“铁石心肠”? 答案埋藏在历史的断层里,铭刻在民族的基因中。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接纳外来人口的背后,往往都跟着惨痛的代价。 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就是最血腥的注脚:当时为补充劳动力引进的匈奴、鲜卑、羌、羯、氐等族群,最终成为帝国崩塌的导火索,直接导致北方陷入长达百余年的战乱,汉族人口锐减至“十不存一”的境地。 盛唐的开放包容,同样换来沉痛教训。 安禄山这个被皇室视为心腹的胡人将领,最终用“安史之乱”,几乎摧毁了整个王朝的根基。 这些记忆如同烙印般深刻,让中国在处理难民问题时,始终保持最高级别的警觉。 即便在现代,善意的代价依然沉重。 1978-1982年间,中国出于民族情感接收了28万越南华裔难民。 当时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自身物资匮乏,却要为此扩建农场、划拨土地、调配粮食和医疗资源。 这场人道主义救援,最终消耗了国家发展急需的宝贵资源,也让决策层彻底清醒:在自身尚未富裕的情况下,大规模接收难民,可能拖垮整个社会经济体系。 当下中国面临的现实更加复杂。 虽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仅排全球第六十多位。 若按国际移民占人口3%的平均水平计算,中国需要接纳4200万移民——这相当于整个加拿大的人口规模。 即便按1%的比例接收难民,也会瞬间增加1400万需要安置的人口,比瑞士全国人口还要多。 资源分配的压力令人窒息。 这些难民需要的不仅是食物和住所,更包括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福利。 在中国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户籍居民尚在为入学名额、医疗资源争破头时,如何能承受突然涌入的巨额需求? 社会稳定的考量同样关键。 中国能保持长期稳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度的文化同质性和有效的社会治理。 突然引入大量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的人群,必然带来难以预估的社会摩擦。 欧洲国家在接收中东难民后,遭遇的文化冲突和社会治安问题,正是最直观的前车之鉴。 普通民众的态度,也折射出这种现实困境。 对于有血缘联系的华裔难民,公众普遍抱有同情;但对于文化差异巨大的其他族群难民,担忧远多于欢迎—— 担心他们抢夺就业机会,挤占本已紧张的社会资源。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完全回避国际责任。 中国的做法清晰而明确: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但不开放永久居留。 2016年缅北冲突期间,云南边境搭建起临时安置点,为数千名难民提供食宿医疗。 2023年果敢战事再起时,同样采取“临时安置、限期返回”的原则。 即便对于通过联合国难民署安置的极少数难民,中国也多数作为中转站而非最终目的地。 2016年中国加入国际移民组织的决定,常被误读为开放移民的信号。 实则恰恰相反: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保障海外6000万华侨华人的权益,当驻在国发生动荡时,能更有效地协调国际资源实施撤离和保护。 发达国家接收难民的能力,建立在其历史积累和人口结构基础上。 美国国际移民占比高达20%,欧洲国家平均超过10%,但这些国家如今也面临严重的社会反弹。 难民问题正在反噬欧洲社会的稳定,极右翼势力的崛起,正是这种压力的直接体现。 中国的选择或许不够“政治正确”,但却是对十四亿人负责任的表现。 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没有人需要背井离乡;但在现实世界中,每个国家都必须找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平衡点。 对于中国这个拥有沉重历史记忆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谨慎不是冷漠,而是历经磨难后的生存智慧。 这条道路可能不被西方价值观所认可,但却是中国基于千年经验教训,作出的理性选择。 当欧洲还在为难民配额争论不休时,中国已经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最好的难民政策是帮助源头上消除难民的产生,而非无条件地打开国门。 这种务实主义,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国际政治智慧。#世界和平 #难民 【一定要出人头地啊!诸位!】 喜欢的请➕@灿灿·墨荷杂货铺
灿灿·墨荷杂货铺
发布时间2025/09/18 07:15:00
11
70
448
2839
俄乌冲突终将落幕,但真正的危机才刚开始 战争的结束,从来不是硝烟散尽的终局,而常常是下一场危机的开始。 当俄乌战场上的枪声渐息,真正的震荡或许才刚拉开序幕—— 不是愈合,而是撕裂;不是和解,而是重构。 有四颗棋子,正被推向东欧这场大棋局最危险的位置: 一个正在破碎,两个命悬一线,还有一个,正在变成别人的战场。 乌克兰:幸存,还是消亡? 停火≠胜利。 对乌克兰而言,一旦战线凝固,就意味着领土的永久割裂。 目前俄方控制的克里米亚、赫尔松、扎波罗热、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占乌克兰战前国土面积的近18%,不是边缘荒芜之地,而是心脏与命脉:顿巴斯是工业脊梁,黑海沿岸是贸易血管。 失去这些,乌克兰将从一个拥有出海口的区域力量,退化成内陆农业国。 但比土地更难挽回的是人。 联合国难民署统计,超过814万乌克兰人流亡海外,其中大量是妇女、儿童和高教育水平者——他们正是战后重建最需要的人口基石。 家园破碎、经济濒危,有多少人愿意回来? 而留在俄占区的人,正经历悄无声息的“融合”:卢布流通、俄语教材、莫斯科时间。 十年之后,身份认同还将剩多少? 西方世界的“援助疲劳”正在发酵。 当欧洲民众更关心油价和通胀,当美国两党为拨款争执不休,一个失去战场焦点的乌克兰,能持续获得多少真金白银? 它可能不会从地图上消失,但很可能变成一个名义独立、实际无法自主的“被监护国”。 这就是第一种亡国:活着,但已不再是自己。 摩尔多瓦:下一个裂开的目标? 如果说乌克兰是正面战场,摩尔多瓦就是侧翼的隐形爆点。 这个国家最大的软肋,是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德左”)——自1992年以来就事实独立,驻扎着俄军“维和”部队。过去,德左像一颗被乌克兰隔离的孤子;但如今俄控制乌南,已打通通往德左的陆地走廊。 一旦俄乌停火,莫斯科完全可以复制乌东模式:以“保护俄族同胞”为由,策动德左冲突,甚至直接军事介入。 摩尔多瓦军队仅有不到6000人,几乎无真实防御能力。再加上该国极度依赖俄能源,莫斯科只需转动天然气阀门,就足以令其社会瘫痪。 现任亲欧政府已在通胀与抗议中摇摇欲坠。摩尔多瓦的悲剧在于:它的命运,不取决于自己,而取决于邻国战场的结果和俄罗斯的战略需求。 格鲁吉亚:2008年的伤口从未愈合 2008年俄格战争后,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已被俄罗斯实际控制。但格鲁吉亚的噩梦并未结束,而是进入了慢放模式:俄军持续“边境蚕食”,移动界桩、架设铁丝网,几百米几百米地吞食领土;政治渗透从未停止,亲俄势力与亲西方派激烈对抗。 格鲁吉亚一直渴望加入北约与欧盟,但每一次靠近,都招致莫斯科更强硬的回应。 俄乌停战后,俄罗斯很可能将更多注意力转向第比利斯。不需要大规模入侵,只需在南奥塞梯加强驻军、策动骚乱,就足以撕裂这个高加索小国。 乌克兰的命运警示我们:当一个国家处于地缘夹缝中,而其中一方强邻决意不放过它时,它的完整与主权往往只能寄托于大国的“克制”之上——而这是一种危险的赌注。 白俄罗斯:不是乌克兰,却可能成为“下一个乌克兰” 注意,这里说的“乌克兰化”不是被俄罗斯入侵,而是被西方作为新代理人战场全面渗透——成为反俄前沿国家。 卢卡申科政权在俄乌战争中为俄提供后勤、通道和政治支持,已被西方彻底锁定为敌对方。一旦乌克兰战线稳定,西方很可能将“颜色革命”的剧本全面应用于白俄罗斯:通过NGO资助反对派、利用经济危机煽动民众情绪、以制裁手段加剧社会痛苦。 2020年大选后,全国骚乱已证明白俄罗斯社会存在深刻裂痕。若西方全力推动颠覆现政权,卢卡申科能否顶住? 而如果俄罗斯再度以“保护盟友”为由军事介入,则白俄罗斯将彻底陷入内战漩涡,完成其“乌克兰化”的悲剧转变。 战争从未真正结束,它只会变异和转移。 俄乌停火或许将是另一场更广阔、更隐性地缘冲突的开始。从基辅到第比利斯,从基希讷乌到明斯克,这些小国不是国际政治的主体,而是被博弈的客体。它们的悲剧在于:无论愿不愿意,都已被编入一场大国对抗的脚本中。 而真正的残酷在于,在这场棋局中,“亡国”不一定意味着从地图上被抹去,而是缓慢地失去主权、认同与未来——一种无声的解体。 枪声沉默之后,真正较量的才刚开始。而我们,都在目睹历史如何重新排版整个欧洲。#乌克兰 #俄罗斯 #俄乌每日局势 #地缘政治 【一定要出人头地啊!诸位!】 喜欢的请➕@灿灿·墨荷杂货铺
灿灿·墨荷杂货铺
发布时间2025/08/30 01:30:00
29
33
291
2354
开幕!第八十届联合国大会!
联合国
发布时间2025/09/12 00:49:55
38
-
-
985
昨天闲着没事坐那和白人友人谈论全球难民问题,尤其是英国这边收留叙利亚难民的问题,起因就是最近那个Bell Hotel收治难民的事件,以及后续一系列的英国本地居民聚众抗议冲突。最开始是这个白人朋友跟我提起来的,说“英国政府把叙利亚难民安排进四星级酒店还给他们每人每月2000英镑的补助”(后来经过我的信源核实发现这是谣言,我后面会讲)、“拿着豪华手机在街上游手好闲”(也是谣言)等,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英国本地居民的不满,并在难民聚集区楼下聚众抗议。这个白人朋友起先站在英国人这边、和我控诉这些难民有多么高的犯罪率,强奸附近学校的未成年学生(这件事后来也被官媒报道为谣言,但性骚扰事件是存在的)云云。尽管听说了这种新闻当地居民生活安宁被扰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作为一个在英国居住十余年的人自然也不会对这些问题不闻不问,但我总觉得这种观点里面有一丝别扭。我在进行事实核查前的第一本能反应就是觉得舆论的聚光灯在政府的引导下聚焦在这些难民的缺陷上了。强奸与其他犯罪在叙利亚难民被引渡进英国之前并非是不存在的;白人本地人的犯罪率也依然常年居高不下(这点我后面找到数据支持了)。那么这些白人住户之前为什么没有去抗议自己本地居民的犯罪呢?我认为这个事的核心矛盾的点应该是政府的不作为。我这个白人朋友听了有些动摇,但还想为自己原先的观点狡辩,他声称这些人当中的大部分人就是在抗议政府不作为的呀。(此时镜头正好给到三位英国白人受访者在同一种很愚蠢的很privileged的方式控诉叙利亚人,并拿出了他们的宗教作为反例:这些人九岁就允许结婚了……显然他们并不深入了解这个宗教以及信仰这个宗教的群体。)我反问他,那为什么他们的抗议地点在这些叙利亚难民的楼下,而不是英国政府大楼的楼下呢?他被我问得哑口无言,过了一会儿又提出一个新论点:“我作为一个欧洲的移民公民辛辛苦苦几十年给英国政府交了不少税,这才成为了英国公民,凭什么这些人随随便便坐艘船就能入境在这里安定,每月还能领钱呢?”他因此感觉到不公平。我问他那么你来到英国的此前一生也是和这些人一样,生于长于一个战乱国家、无法受教育、基本的生活条件不能保障,居无定所也没有任何民族归属感吗?如果是的话,你或许有条件感到不公平。他又被我问住了。最后一问,是我的继续推进,我说你的这种言论就像是一个privileged hater会提出来的,你没有看到这件事的全局,只是像飞蛾扑火一样被舆论操纵到了全球难民问题的矛盾产生中心的聚光灯下。他反驳说那么我认为你的这种人人都需要被公平对待的想法也是一种身在高位的人傲慢的态度,你认为这些人很可怜所以才会这么想。我听完之后仔细内观了一下,发现我真的没有这种想法,我阐述这种不公平时是将它当作一种事实来阐述的。而我相信公平应该被尽可能深入地在这个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身上去实现,这种相信也是出自一个非常纯粹的地方的。我真的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的国家有权将另外的国家变为自己权力斗争与资源争夺的战场。 我之后在数据查证过程中首先是发现了一个很讽刺的事实:实际上这些战乱地区的难民主要被邻近的发展中国家所接纳,而非富裕西方国家,例如,土耳其、约旦、黎巴嫩等与战区接壤的国家分别收容了数百万叙利亚难民,远超欧洲各国接纳的规模。根据国际救助机构统计,全球难民约84%由中低收入国家收容,而世界六个最富有的国家仅接纳了不到全球难民总数的9% (这其中就包括了英国)。原来这些英国本地人和欧洲白人移民叫嚣的难民收治过度根本就不及总比的百分之十。而且英国的难民收治比例在整个欧洲国家里面都是相对偏低的,我记得好像是排到第十四还是十五。【信源:http://t.cn/AXv9POz1’s%20refugees,http://t.cn/AXv9POzd】 不过近年来,英国难民庇护申请的比例确实是创下了历史新高的。对于本国居民来说,这一变化的确有可能造成一种事态正在滑向不可控局面的体感。于是接踵而至的一个矛盾点就是难民在英国的安置政策和成本争议问题。我专门按照官媒相关新闻的发布时间线去追踪了一下,发现英国政府在收治这些难民的功能性表现方面一直都处于落后的状态。难民寻求政治庇护的申请一直积压严重(这个我一点都不惊讶,英国政府处理各类外来事务申请的效率一直都是极其低下的),截至2024年中旬有约22.47万宗庇护案件尚未结案,其中8.8万等待初步裁定,近13.8万则在初次被拒后进入上诉或遣返阶段 。正是因为庇护审批的滞后,大量申请人一等就是数月甚至数年,使得政府不得不为他们提供临时住宿。这才引发了如Bell Hotel这样的关于英国难民安置问题的一大争议:政府转而将寻求庇护者安置在酒店。早在2019年,英国内政部就与多家酒店签订了长达10年的合同,把部分酒店空置客房用于安置难民,预算高达19亿英镑 。随着申请人数飙升,2021年以来使用酒店安置的规模迅猛扩大,一度全国有超过220家酒店、近5万人在住 。到2024/25财年,政府在酒店安置难民上的支出高达每月1.08亿英镑 。换算下来,平均每名寻求庇护者每晚的住宿成本超过百英镑,等于每人每月约2,000至3,000英镑的开销,所以2000镑的数目并非讹传的政府给每位难民的每月补助,而仅仅是他们的安置成本。这些高额费用并非直接发放给难民个人,而主要是支付给提供食宿的承包酒店和服务公司 。实际上寻求庇护者本人能拿到的生活津贴十分有限。根据一个数据库网站fullfact.org的记录,如果庇护申请者住在提供三餐的集中营地或酒店,每人每周仅有约9.95英镑零用金 ;即便是在提供炊事设施的宿舍自行购食,成人每人每周也只有约49.2英镑补助 。这相当于每天仅7英镑,仅够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开销,英国公益机构的事实核查也表明有关难民“拿着高额现金补助、配备豪华手机”的说法属于严重失实;除此之外,英国政府还设有限制刚刚入境的难民寻找工作的“缓冲期”,通常为期十二个月,在这十二个月内,领取公积金补助和求职都是不被允许的。绝大部分难民实际上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在安置国稳定下来,“我不需要免费的房子或食物。我只想快点拿到难民身份,然后我可以工作养活自己,付自己的房租” ,“只要不让英国人觉得我白拿好处”。【信源:http://t.cn/AXv9POzd,http://t.cn/AXv9POzg,http://t.cn/AXv9POzr ,http://t.cn/AXv9POzD ,http://t.cn/AXv9POzD】 最后我来补充一下这个关于安置难民正当性的基本概念好了,以及为什么近年来大批战争频发国家的寻求庇护者来到欧洲发达国家寻求帮助。从全球视角看,冲突造成的难民主要由邻国和发展中国家承担,本就富裕稳定的西方国家却常背负较小压力 。例如英国国内有人抗议安置了几万难民,但仅乌干达一国就收容了同等甚至更多的难民,却几乎没有全球媒体关注。再例如中东战争中,黎巴嫩、约旦等小国的人口中难民占比高达四分之一以上,远超英国的难民占比0.6% 。Oxfam等国际组织呼吁富国应承担与其国力相称的份额,不应让最贫穷国家独自承受难民潮带来的教育、医疗和治安压力 。从这个角度看,英国社会讨论对几万难民的安置开销时,也许需要对比一下那些更穷国家为百万难民提供庇护所付出的代价。公平并非只在国家内部考量,也应有全球尺度的衡量。当发达国家因战争介入或历史殖民而与一些地区的动荡有间接关联时,为逃离战火的人提供避难,本身也是国际义务与道德责任的一部分。国际公益组织UNHCR(联合国难民署)也在一份信息普及类的文件中说明,1951年《日内瓦难民公约》明确规定:避难申请者由于逃亡紧急无法合法入境的,不应仅因非法入境行为而受惩罚 。换言之,国际法承认战争难民很可能“无证而来”,但出于人道不得拒之门外。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本地公众明白:难民并非存心违反规则,而是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从宏观的人角度上看,现今发达国家因战争介入或历史殖民而与一些地区的动荡有间接关联时,为逃离战火的人提供避难,本身也是国际义务与道德责任的一部分,但这一点如今并不被许多发达国家的本地居民所理解。【信源:http://t.cn/AXv9POze,http://t.cn/AXv9POzk 】
Raksincadaniki
发布时间2025/08/25 12:07:20
21
197
-
428
足坛巨星C罗援乌
墨心人
发布时间2025/08/26 14:24:15
15
-
-
348
联合国难民署声量热度报告
声量指数
579.8
作品数 · 
800
账号数 · 
623
互动量 · 
2.2w
平均互动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