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 · 近30天声量数据
作品数作品数趋势作品数分布
互动数互动数趋势互动数分布
- 抖音63.3w/54%
- 微博20.1w/17%
- 公众号18.4w/16%
- B站5.9w/5%
- 小红书4.6w/4%
- 视频号3.1w/3%
- 快手1.6w/1%
代表作品
作品导出
深度报告
内容 | 评论 | 分享 | 收藏 | 获赞 |
---|---|---|---|---|
![]() ![]()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格物致知 #历史 #高考历史 ![]() 2小时速成高考历史(郭老师) 发布时间2025/07/31 22:12:40 | 6896 | 6.1w | 11w | 24.8w |
![]() ![]() 王阳明这辈子,像场过山车,起起落落里,全是对“心”的较劲。
少年时,他信朱熹说的“格物致知”——要懂道理,就得盯着万物使劲琢磨。有天他蹲在院子里“格竹子”,瞪着竹竿看了七天七夜,想从竹节里看出“天理”,最后累得病倒,啥也没格出来。父亲气得骂他:“读傻了不成?”他却梗着脖子:“我就是想知道,这理到底在哪儿!”
后来他中了进士,当官却太直,骂宦官刘瑾祸国,被廷杖四十,扔进大牢,最后贬去贵州龙场——那地方荒得能看见老虎,住的是山洞,吃的是野菜。他躺在草堆里,望着天想:“我这辈子,难道就这么完了?”
一个寒夜,他裹着破被子,突然坐起来拍大腿:“对啊!理不在竹子里,不在天上,就在我心里啊!”
这就是“龙场悟道”。他突然明白:人心里本来就有善恶是非,不用到处找,跟着本心走,就对了。
之后他带兵打仗,平定叛乱,从不含糊。有人问他:“您怎么总能赢?”他笑:“哪有诀窍?不过是看见百姓受苦,心不忍,就想办法救;看见乱臣贼子,心不齿,就想办法除。跟着心走,该做就做,这就是‘知行合一’。”
教学生,不说空话,只说:“别管别人怎么说,睡前想想今天做的事,对得起良心吗?对得起,就对了。”
晚年有人问他:“您信因果吗?”
他望着窗外的树,树叶正落:“哪有什么神秘的因果?你心里起个善念,做件好事,就是善因;起个恶念,做件坏事,就是恶因。果子熟了,自然要落,就像树结果子,从来不是等谁安排。”
从那个格竹子气坏父亲的少年,到看透“心即理”的圣人,他这辈子就弄明白了一件事:别跟外面的东西较劲,把心摆顺了,路就顺了。#王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 ![]() 道是平静心 发布时间2025/07/31 00:01:52 | 401 | 4277 | 8726 | 7.6w |
![]() ![]() 油管大佬Dankoe:你可以在两周内学会任何东西 | 中英字幕 思维燃料库 发布时间2025/08/11 09:46:43 | 435 | 927 | 3.1w | 1.7w |
![]() ![]() 6套秋冬极简高智穿搭#琥珀系#致知ZHIZHI #致知毛呢#致知上新#秋冬穿搭 ![]() 阿月半月 发布时间2025/08/16 11:01:01 | 214 | 1610 | 4878 | 1.1w |
![]() ![]() 《黄帝内经》里说:“任何引起你情绪波动的能量或信息,都叫“邪气';让你大悲、大怒、大惊、大恐的东西,都是虚邪。对待‘虚邪’的东西,离开就是吉祥,离开就是好运。”
此言如晨钟暮鼓,穿越千年时空,直指现代人心灵困境的核心。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生存智慧:真正的吉祥,并非在于获取,而在于懂得适时、果断地“离开”。
“邪气”无形,却蚀骨侵心。
它非仅指风寒暑湿之外邪,更包罗万象—可能是无休止的攀比带来的焦虑漩涡,是网络暴戾言论煽动的无名怒火,是过度承载他人期待导致的窒息感,或是沉溺于负面回忆编织的悲情牢笼。
这些无形的“虚邪”,正如《菜根谭》所警:“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著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
早。”
面对能瞬间搅动心湖、扭曲认知的“风斜雨急”、“花浓柳艳”(诱惑与干扰)、“路危径险”(负面情境),及早“回头”(离开),是立定脚跟、保持清明的不二法门。
“离开”非怯懦,乃大勇与大智。
世人常误以为坚守、对抗才是强者姿态。殊不知,对吞噬心神、损毁健康的“虚邪”之物,“离开”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创造—创造内心的宁静空间,创造生命能量的正向流动。
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深谙此道,他在《定风波》中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归去”何尝不是
一种精神上的主动“离开”?离开政治倾轧的漩涡,离开荣辱得失的执念,方能抵达心灵的澄明之境。 佛陀亦言:“放下即解脱。”放下对引发剧烈负面情绪的人、事、境的执着与纠缠,本质上就是“离开”虚邪的实践。
识别“虚邪”,需“觉”字当头。
《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而“明明德”始于“格物致知”,即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要实践“离开”的智慧,首要在于培养敏锐的觉知力:觉察自身情绪如何被外界牵引,识别哪些人、哪些信息、哪些场景是消耗而非滋养。
如同但丁在《神曲》中穿越地狱时,维吉尔的忠告:“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面对确凿的“虚邪”(地狱般的消耗),犹豫不决、怯懦纠缠只会令其侵蚀更深。唯有清晰识别,果断抽身,方能保护心灵的净土。
“离开”之后,方有“吉祥”栖息之地。
《道德经》有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许多心灵的惊涛骇浪,源于我们未能及时远离那些扰动源。主动“离开”虚邪,便是在喧嚣世界中为自己筑起一道无形的防护墙,守护心神的平和与能量的纯正。
当内心不再被大悲、大怒、大惊、大恐所劫持,生命的本然活力与智慧才能显现。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顿悟,并最终选择“归去来
兮”,正是通过“离开”官场虚邪(名利倾轧),回归田园自然,从而寻获了心灵的吉祥与自由。
这“归去”,是空间上的离开,更是精神上的超脱。
因此,“离开就是吉祥,离开就是好运”,并非消极的逃避主义,而是基于深刻生命洞察的积极战略。它要求我们:成为自身能量的守护者:明辨何者为滋养,何者为耗损,勇于对“虚邪”说“不”。
实践心灵的断舍离:主动清理引发剧烈负面情绪的信息源、关系网或思维模式。
回归内在的锚点:在“离开”虚邪后,将注意力转向能带来平静、喜悦与成长的事物(如前述的“五位神医”:阳光、睡眠、饮食、运动、阅读经典),稳固内在的“正气”。
《黄帝内经》此语,实为一份珍贵的“心灵避邪指南”。在信息爆炸、情绪极易被裹挟的时代,这份“离开”的智慧尤为珍贵。
它提醒我们:最高的好运,是守护内心的安宁;最大的吉祥,是拥有不被“虚邪”所劫持的自由。
当我们学会辨识并勇敢离开那些侵蚀生命能量的“风斜雨急”、“路危径险”之地,才能真正体会陶渊明笔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境界—真正的“离开”,是心境的超然与自主。
此心安处,即是吉祥地;此心定处,自有好运生。 ![]() 東成西就 发布时间2025/08/08 14:06:48 | 96 | 633 | 3435 | 7431 |
·更多品牌洞察,请提交声量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