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末” · 近30天声量数据
作品数作品数趋势作品数分布
互动数互动数趋势互动数分布
- 公众号452/98%
- 微博7/2%
- 快手0/0%
- 抖音0/0%
- 视频号0/0%
- 小红书0/0%
- B站0/0%
代表作品
作品导出
深度报告
内容 | 评论 | 分享 | 收藏 | 获赞 |
---|---|---|---|---|
![]() 纯好奇:没空调没电扇,古代皇帝怎么消暑? 凤凰网读书 发布时间2025/07/11 00:31:36 | 11 | - | - | 78 |
![]() 没有“解暑神器”,古代人的夏天可怎么过啊?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5/07/22 03:11:41 | 2 | - | - | 50 |
![]() ![]() 【每天学一中药】藜芦!
道家养生
宁可柜上药生尘,但愿天下无病人。
1、别名
葱苒、葱葵、梨卢、山葱、七厘丹。
2、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茎短圆柱形,具多数细长的根,肉质,外皮黄白色。茎直立,基部有黑褐色棕毛状的叶柄残基。叶互生,近无柄,叶片阔椭圆形、阔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下延成鞘状包茎,上面青绿色,下面灰绿色,有强脉而具折。圆锥花序顶生,花序轴密被灰白色绵毛,花小,杂性,雄花通常生于花序轴下部,两性花常在中部心上,花被片6,黑紫色,开展或稍下反,雄蕊6枚,与花被片对生,花药肾形,背着,子房近方形,花柱3,3室,胚珠多数。蒴果长1.5厘米,2深裂,种子具翅。
3、产地分布
生于山谷、山地阴坡或灌木林下。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4、采收加工
一般于5月至6月末抽花茎前采挖根部或连同少部分根茎,除去地上部分的茎叶,洗净,晒干,或挖取全草,除去泥土,晒干药用。
5、药材性状
根茎圆柱形,长2~4厘米,直径0.7~1.5厘米,表面棕黄色或土黄色,上端残留叶基及毛鳞状物,四周生有众多细根。根细长,略弯曲,长10~20厘米,直径1~4厘米,表面黄白色或灰褐色,有较密的横皱纹,下端多纵皱纹,质脆,断面类白色,中心有淡黄色的中柱,易于皮部分离。气微,味极苦,粉末有强烈的催嚏性。
6、性味归经
性寒,味辛、苦。归肝经、肺经、胃经。
7、功效与作用
涌吐风痰、杀虫疗疮。属涌吐药。
8、临床应用
用量0.3~0.9克,宜入丸散,内服治疗中风痰壅、喉痹不通、癫痫等症。油调外涂,治疥癣、秃疮,外用适量。注意:本品毒性猛烈,用时宜慎。
9、药理研究
具有催吐、降血压、抗微生物及灭虫作用。藜芦粗提物对麻醉犬或猫有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无快速耐受现象,在降压的同时伴有心跳减慢,呼吸抑制甚至暂停,对肾性高血压犬亦有降压作用。藜芦生物碱降压原理被认为是由于颈动脉窦及心肺感受区窦神经及迷走神经传人纤维反射性地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引起血压下降。毒性:藜芦浸出液小鼠皮下注射LD50为( 11.78±0.38)克/千克。
10、化学成分
含多种甾体生物碱,如介芬碱、伪介芬碱、藜芦碱胺等。全草中分离出15种生物碱,包括藜芦辛、芥芬碱、新计巴丁碱。另含乙酰基原藜芦碱A、原藜芦碱A、计米定碱、双去乙酰基原藜芦碱A、藜芦嗪、藜芦酰棋盘花碱、藜芦米宁等成分。
11、使用禁忌
孕妇及体弱者忌服。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服之吐不止,可饮葱汤解。
12、配伍药方
①治头痛不可忍:藜芦一茎,暴干,捣罗为散,入麝香麻子许,研匀吹鼻中。(《圣济总录》吹鼻麝香散)
②治头痛鼻塞脑闷:藜芦(研)15克,黄连(去须)0.9克。上二味,捣研为散,每用少许,吸入鼻中。(《圣济总录》通顶散)
③治牙痛:纳黎芦末于牙孔中,勿咽汁。(《干金翼方》)
④治疥癣:藜芦细捣为末,以生油调敷之。(《斗门方》)
⑤治癣立有神效:藜芦根15克,轻粉0.75克。上为细末,凉水调,搽癣上。(《普济方》)
温馨提示: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中或方法及观点仅供学习与参考,如需借鉴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用药或尝试!若遇紧急情况请及时就医!#陈易玄##中国道家##正午道院##中医养生# ![]() 易辰山人 发布时间2025/07/25 13:29:02 | 0 | 2 | - | 5 |
·更多品牌洞察,请提交声量通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