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可思研究 · 近30天声量数据
麦可思研究
声量指数
550.8
作品数 · 
1601
账号数 · 
824
互动量 · 
1.1w
平均互动 · 
7
服务支持声量通
声量热度
小红书
抖音
其他平台
对数据存疑?联系顾问
作品数
作品数趋势
作品数分布
互动数
互动数趋势
  • 公众号
    9529/81%
  • 微博
    1049/9%
  • 小红书
    1103/9%
  • 快手
    0/0%
  • 抖音
    12/0%
  • 视频号
    46/0%
  • B站
    0/0%
互动数分布
代表作品
作品导出
深度报告
内容评论分享收藏获赞
【“忍无可忍上课禁用手机后,选我课的本科生锐减2/3”】#如何挽救大学发霉的课堂# 前些天,《中国科学报》收到一位从教30多年的大学教授的稿件。他忧心忡忡地写道,他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成了“低头族”,只顾埋头刷手机,“发霉的课堂”让他倍感无奈与压抑。而在课堂禁用手机后,他的选课人数在三年间从85人骤减至28人。 与多位一线高校教师交流后,《中国科学报》发现,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许多大学教师共同的心声。 怎么看待大学老师与手机“抢”学生注意力?大学“发霉的课堂”还能挽救吗?当代大学生又如何评价自己的课堂表现和老师们的焦虑?《中国科学报》现在邀请一线教师、教育学者及在校学生,分别讲述他们的故事和想法。也欢迎作为读者的您发表自己的观点。 以下为正文: 抱歉!我只能用“发霉的课堂”来形容高校的教学现状。自2019年重新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以来,这一感受便一直萦绕在心头,不吐不快。当下做大学老师,实在难受、压抑,与20年前给学生上课的体验截然不同。 20年前,无论是170多人的大班,还是几十人的小班,课堂氛围都较好。整个教室安静有序,学生们的目光随老师在黑板上的书写节奏转动,思路紧紧跟随讲解起伏。而如今,课堂却“发霉”了。 如今的大学课堂已变质 2019年我重新给本科生上《技术创新史》课程时,遇到了首个难题:一个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在玩手机。85个同学里,仅15人在认真听讲,其余都低头看手机或摆弄电脑。因是多年后首次回校讲课,当时我没有对学生使用手机提要求。但事实证明,若不规范学生手机使用,他们根本不会在意讲课内容。老师精心备课,口干舌燥讲解,却发现几乎无人认真听讲,自尊心受极大打击,觉得努力毫无价值。 第二年,给全校本科生开设这门普选课时,我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现象,要求课堂上不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一律收起;若仍不按要求,就请离开教室。即便如此,仍需每堂课三番五次整顿纪律,勉强坚持了一学期。尽管很费力气,但我觉得这是维护了老师的尊严,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然而,选课学生从第一年的85人,减少到第二年的78人,再到第三年的28人,只因学生知道上课要求严,不允许用手机。即便如此,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依然不多,大部分人仍在偷玩手机。但作为老师,我觉得有责任坚守底线,课堂上还是严格要求,一学期课总算上完。 这学期结束后,我心中充满疑惑,开始查阅资料。学生不听讲是我讲课内容不先进吗?绝对不是。20多年前讲《电脑因特网的历史与文化》时,170多人的大课,同学们精神饱满、热情澎湃,至今仍激励着我履行老师责任。而现在讲《技术创新史》,介绍工业革命发展情况,讲述电脑、因特网发明,操作系统出现,以及科技企业家的创业历史,学生们却不听讲。 是教学手段太单一吗?也绝对不是。为讲好课,我在每节课的45分钟中都会播放一两个精心挑选的视频,旨在调节课堂气氛,用多媒体影像和真实历史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然而,即使是播放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和埃隆·马斯克等杰出人物创业史,学生们依然低头,毫无兴趣。 我看问题并非出在自己身上,如今的大学课堂已变质,对学生毫无吸引力,学生学习兴趣已经减退。或许学生通过手机和社交媒体获取大量信息,对所讲内容早已了如指掌,觉得无需再听。为提升课堂吸引力,我经常在课堂上提问,却发现学生知识面狭窄。学生对于科技创新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当代人物知之甚少,不知道这些企业家创立公司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成为伟大科技企业家和创新者的过程。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学生同样知识十分贫乏。 大学老师败给了手机 大学课堂“发霉”,不能一味指责老师讲课照本宣科,课堂内容不够先进、生动。与同行交流后发现,学生上课玩手机是普遍现象,只有在实用性、实践性、动手性较强的课程中,学生才会积极参与操作。我去上课时,也在教学楼里看过其他的课堂:大教室上课学生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小教室里,老师和学生距离很近,却几乎无人认真听讲。我作为年纪较大的老师,学生不听讲,心理承受能力尚可,但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又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责任和职业? 网上“大学老师败给了手机”的说法确为事实。麦可思研究院研究表明,现在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长超5.2小时,79%的大学生在上课时会使用手机。有数据显示,63.96%的同学认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有消极作用,会分散注意力,影响他人,但学生依然对手机依赖严重,学习兴趣不足。大学课堂氛围“发霉”,学生无生气,不对自己负责,也缺乏对老师的尊重,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由于“发霉”的课堂氛围,我中间停课一年,后来开设面向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选修课《碳中和与第五次工业革命》。这门课可以说内容新颖,主要讲国家大力推动的碳中和,以及数智化技术革命结合绿色低碳技术革命驱动的第五次工业革命。我准备这门课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这门课的选课学生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但课堂氛围并无太大差别,同学们依然低头看手机,对讲课内容不感兴趣。无论讲的是电动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引发的交通革命,还是风能、光伏发电带来的能源革命,大家都提不起兴趣,引用最新国际报告或播放有趣视频也无济于事。 作为老师,我付出心血却得不到学生尊重,学生对自己学习不负责任更让我深深忧虑。即便在交通大学,许多学生对电动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影响交通行业也无概念,对无人驾驶布局的重要意义既不了解,也没兴趣。因此,课堂上我依然严格限制手机使用,并不断提问,让学生参与讨论。此外,每学期约安排3次课堂汇报,让同学们准备PPT上台展示,围绕前沿问题讨论。然而,台上人讲时台下人都不听,轮到自己讲时其他人也漠不关心,局面令人寒心。 下决心改变后的结果 2025年春季学期,我再次开设《碳中和与第五次工业革命》的通识普选课。这回走进教室上第一堂课时,我下决心改变,不能让教室和课堂继续沉闷“发霉”,不能让老师有挫败感,不能让同学们再沉迷手机。我进行改革,允许同学们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但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站起来回答,用手机查询人工智能大模型找答案。前几周,课堂整体氛围有所改善,但几周过后,同学们又逐渐回到原来状态,用手机查答案敷衍了事,站起来回答随便念两句,大部分同学又陷入看手机状态。 通过不断提问,课堂有一些活力,但也有同学抵触,对提问不满且不耐烦。我真切感受到,现在同学对手机依赖、对课堂厌恶、对学习无兴趣、对老师漠视和不尊重已发展到极其严重的程度。这一学期,我尝试让同学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不断提问、用大模型回答并交流,虽取得一些成效,但整体不算成功。 该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模式? 进一步设计课堂练习、小项目改变了课堂氛围,也改变了我的教学风格。原来一堂课准备七八十张甚至一百张PPT,现在可能只用一张,甚至完全不用;原来放好几个视频,现在只是偶尔放一两个,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这也引发深刻问题:当初PPT出现时,很多人期待它解放老师备课时间,为学生提供生动教学方式,带来教学革命,但实际上PPT等技术并未带来真正的教学革命,现在教学已被手机腐蚀,课堂死气沉沉。 这学期我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也在思考:我讲的是通识普选课,这样的一堂课可以只用一张PPT甚至完全不用,只做练习,那么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能否也这样讲?答案并不确定。如今,大学课堂“发霉”现象,给大学老师、管理者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严峻、深刻的问题:在手机泛滥的当下,该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模式,重新唤起那些沉迷手机、对学习无兴趣学生的听课热情?这是所有大学教师、院长、校长和教育管理者面临的严峻挑战。(作者王元丰,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风闻社区
发布时间2025/09/26 03:42:00
95
63
-
856
985文科硕士,找不到工作
三联生活周刊
发布时间2025/09/19 12:55:31
98
170
270
735
多校公布:教育部认可的竞赛目录(已按月份汇总)
麦可思研究
发布时间2025/09/28 10:31:03
-
-
-
136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推动高校,去县城
麦可思研究
发布时间2025/10/05 10:30:57
6
-
-
123
【“发霉”的课堂,问题出在哪?】#如何挽救大学发霉的课堂#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北京交通大学王元丰教授用“发霉”的课堂形容当下高校的教学困境——教师精心备课,面对的却是满教室的“低头族”。他曾尝试在课堂禁用手机,结果选课人数三年内从85人锐减至28人;即便允许使用手机并引入互动,学生仍兴致不高。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麦可思研究院数据显示,现在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长超5.2小时,79%的大学生在上课时会使用手机。大学课堂真的“发霉”了吗?我们又该如何破除“霉菌”?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对许多学生而言,他们对课堂渴望的不再是缥缈的“诗和远方”,而是能够兑换成一份体面工作的硬通货——实用的技能、权威的证书、光鲜的实习经历。社会以就业率、起薪等量化指标衡量大学办学成效,高校内部则围绕学科评估、科研经费等指标构建资源配置体系。这种双重压力下,大学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功利化趋势,当“成才”被简化为统计报表上的数字时,课堂便失去了滋养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土壤。 在这一评价体系导向下,科研绩效成为职称晋升的核心指标,教学投入往往沦为教师的“良心活”。此外,部分教师缺乏产业实践经历,导致课程与行业现实存在脱节,使学生难以建立知识学习与职业认知的有效连接。 然而,将问题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无疑是教育的脱节、思维的惰性和对自我责任的放弃。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效果最终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接收与转化。学生不听讲,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可奈何。 与其等待变革砸到脑袋上,不如做自己学习的园丁。我们应摒弃功利主义和消极情绪,主动利用大学提供的广阔平台和丰富资源,通过讲座、工作坊、跨学科项目以及开放的科研平台,找寻最适合自己的赛道,自我培育、以不变应万变。清华大学的追踪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现象:那些后来在职场中展现最强韧性的人才,往往是最善于利用大学多元资源进行自主探索的人。积极参与课堂,是对自己未来最负责任的投资。活跃的课堂氛围,需要学生的质疑、互动与共创,而不是被动等待“投喂”。 最有效的教育,永远是主动的探寻而非被动的灌输。当我们能在既定土壤中扎根,即便环境未尽如人意,也能让知识的种子破土而出。这种自我培育的能力,终将成为超越课堂的终身财富。(湖南红网)
风闻社区
发布时间2025/09/26 04:00:00
9
0
-
21
麦可思研究声量热度报告
声量指数
550.8
作品数 · 
1601
账号数 · 
824
互动量 · 
1.1w
平均互动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