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服务器” · 近30天声量数据
作品数作品数趋势作品数分布
互动数互动数趋势互动数分布
- 公众号4.2w/70%
- 微博9478/16%
- 抖音4013/7%
- 视频号1820/3%
- B站1507/3%
- 快手434/1%
- 小红书548/1%
代表作品
作品导出
深度报告
内容 | 评论 | 分享 | 收藏 | 获赞 |
---|---|---|---|---|
![]() 海外,超级利好! 调研心得 发布时间2025/08/28 13:55:47 | 8 | - | - | 2249 |
![]() 大家都忽视了!(20250913) 简放 发布时间2025/09/12 22:07:05 | 95 | - | - | 1894 |
![]() ![]() 中国月度用电量首破万亿大关,达 1.02 万亿千瓦时,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怎样解读这一数据?
用电量是经济真正的晴雨表。
你不用看GDP增长多少、CPI涨跌如何、失业率多少多少,只看这个月全国用掉了多少电,大致就能看出经济到底是冷是热。
这玩意儿是最骗不了人的。
电不是靠嘴说出来的,不像某些统计数据你调调权重,换个计算口径,想好看就能好看。
电量得真用,电表才会跳。
你机器不转,办公楼不开空调,居民不做饭洗澡,不烧电,它自己不会动。
就像美国,最近这几年,GDP数据年年正增长,媒体说什么经济复苏了,科技繁荣了,老百姓信心恢复了,但你一看它的用电量,连续几年往下掉。
你说是科技发达、能效提高也行,可你工业用电、居民用电一起掉,就不是简单的“节能”了。
这就说明经济根本没多少实际运转,增长是账面上的,不是生产出来的。
而中国这边刚好相反。
今年7月中国的全社会用电量*第一次单月破了1万亿千瓦时,达到了1.02万亿,同比增长8.6%。
这在全球范围内是第一回,没有别的国家干到过。
这个数字放在一起看没什么感觉,但你一对比就知道了:这是十年前中国全年用电量的一半,也是东盟十几个国家全年用电量的总和。
现在中国一个月用完。
这个数据背后,不是什么新闻稿吹出来的繁荣,是实打实的电网数据、工厂设备、家庭电表,一度度电用出来的。
先看电用在哪了。
官方公布的结构里,第一产业用电170亿千瓦时,同比增20.2%;第二产业用电5936亿千瓦时,增4.7%;第三产业用电2081亿千瓦时,增10.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039亿千瓦时,增18%。
这四块用电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整个经济的组成。
你想看哪个行业活跃,看哪块用电增长就行。
今年增速最快的是第一产业和居民生活。
农业用电涨了20%,不是什么耕地扩了多少,是设备更新了。
现在农村不靠人干活,插秧有电动插秧机,浇水有水泵,施肥喷药靠电控系统。
很多地方热泵、地暖、空调也装进去了,不像以前冬天靠煤炉、夏天靠扇子。
设备一装上去,就要用电。
居民用电暴涨更不用说,主要是因为太热,空调、电风扇、电热水器、烘干机全开着,尤其是河南、陕西、山东这些地方,7月高温几乎没断过,电网负荷直接拉满,三个省的居民用电同比涨了30%以上。
你别小看这30%,对电网调度是非常大的压力。
但这不是什么坏事,反过来说明什么?说明老百姓手里有点钱了,生活有保障了。
以前你家空调是摆设,开一天怕电费,如今天天开,这就是消费升级。
生活质量在变,电量就会跟着涨。
再看第三产业,2081亿千瓦时,用电增速接近11%。
这一块主要是服务业。
现在你别看大家说制造业重要,其实服务业才是耗电新贵。
为啥?
因为服务业里最猛的增长点是信息服务、互联网、电商、数据中心。
你说软件看不见摸不着,是“轻产业”,但支撑这软件跑的,是全国各地一栋栋数据中心。
服务器一上电就是24小时不关机,配上空调、网络、电池、UPS备电,整个系统每小时的耗电量可以比一个小工厂还多。
互联网服务业的用电同比涨了21.7%,你没看错,是两成以上。
这背后是AI模型训练、云计算业务扩张、短视频、直播、电商平台的全面上线。
这些东西不动声色,但每多一个模型,每多一台GPU服务器,都得往电网上加负荷。
那再回到大家最关心的第二产业,工业制造。
这一块今年的增幅是4.7%,看起来不高,但它体量大,占了一半以上。
也就是说,哪怕涨不到5%,光它这一块就拉起来五千多亿度电。
而且别被这个“平均数”骗了。
你要看细分行业,有的在掉,有的在飙。
比如传统高耗能行业,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这些领域用电涨幅非常小,甚至个别还在下降。
像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同比掉了1%,水泥下降2.4%。
这说明这些行业正在收缩,产能没再扩,甚至关了些不挣钱的旧线。
这是好事,说明经济开始从“粗活”向“细活”转。
而另一边,高技术制造业、电子制造、装备制造却涨得很猛。
比如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硬件、汽车制造这些行业,平均用电增幅都超过了10%,比制造业整体平均还高一倍。
这些行业用电多、附加值高,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高端制造能力。
你要注意,这些行业的特点是:先用电,后出GDP。
什么意思?你一个工厂建起来,生产线跑起来,设备调试、工人培训、前期库存、运输,这些动作全得烧电,但产值得等几个月才体现。
所以我们现在用电增长比GDP快,是合理的。
等到产能稳了、订单出来了、利润显现了,GDP才会跟上。这个现象有个专业名词,叫电力弹性系数。
这个系数是用电增速除以GDP增速。
比如今年全国GDP增速5%,用电增速6.8%,那电力弹性系数就是1.36。
浙江更猛,弹性系数1.72,说明GDP每增长1%,用电要涨1.72%。
这个指标过去一般在1左右,低说明经济效率高,高说明产业结构偏重。
可现在这个系数高,并不是因为我们在拼命烧煤发电炼钢水泥,而是因为新兴产业都靠电,烧电不是浪费,是刚需。更重要的是这些电也不是靠烧煤撑出来的。现在中国电力结构早就不是煤电一家独大。
新能源正在快速上量,全国风电、光伏、生物质等新能源发电合计占到发电总量的接近四分之一。
而整个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已经超过60%,就是说,现在全国一半以上的电是靠绿电撑起来的。
风电靠风吹、光伏靠晒太阳、生物质靠农业废料,这些能源不但环保,还成本低。
尤其是光伏,组件价格一路降,现在很多地方自建光伏电站,电费比火电还便宜。
而且有补贴,有消纳指标,地方政府、企业、居民都愿意搞。
最典型的是数据中心、工业园区、家庭屋顶装光伏。
发出来的电就地用掉,减少输电压力,也降低峰值负荷。
这些结构性变化,都体现在电量结构里。
现在你再回头看“破万亿”这件事,它不是个数字,而是三个信号。
第一个信号:经济真的在转。
传统工业慢慢收缩,高技术产业、大数据、新能源成为主力。
而这些主力都靠电支撑。
电量涨,就说明这些产业没停、没跌、没假装自己存在。
机器一开就得用电,不像某些国家,说自己“复苏了”,结果一看电表不跳。
第二个信号:生活在升级。
居民用电的爆发,证明生活方式变了。
智能电器、电热水器、空调、新能源车越来越普及。
不是因为人多,是因为消费结构升级了。
电动汽车一个月充个两三百度电,看似不多,但全国有几千万辆车,这就是稳定的、新增的用电刚需。
第三个信号:能源结构在变。
电量增长了,但排放没有跟着涨,靠的是新能源替代。
以前我们搞清洁能源是靠政策推,现在是市场自己在要。
企业愿意装、居民愿意投、银行愿意贷,大家知道绿电就是未来,谁先上,谁成本低。
总结一下:
破万亿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
这个数字说明中国的经济没有熄火,反而进入了新一轮重构期。
烧的是电,跑的是设备,动的是数据,养的是未来。
别看GDP统计还没全面体现出来,但你只要看电,就知道经济到底是怎么回事。
用电量不骗人,它是最直白、最诚实、最扎实的增长指标。
别人说你不行的时候,你把电表拿出来一晒,谁虚谁实,一目了然。#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电力 #国家电网 #用电量 ![]() 洋洋. 发布时间2025/08/30 11:32:32 | 287 | 55 | 177 | 1417 |
![]() 今天聊一聊国产AI算力。
当前AI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大模型训练、AI应用落地都离不开“算力”这个核心支撑。而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技术突破,AI算力“国产化”逐渐成为行业主线。
下面从“需求端为什么火”“国产芯片怎么追”“服务器市场怎么变”三个维度,梳理AI算力行业的核心逻辑。
一、先搞懂:AI算力需求为啥突然爆发?两大下游成主力
AI算力不是抽象概念,简单说就是“让AI能干活的计算能力”——比如训练ChatGPT需要的超大计算量,刷抖音时推荐算法的实时运算,都得靠算力支撑。现在需求爆发,关键是两大下游在“拉满”投入:
1. 互联网大厂:从“训练大模型”到“落地AI应用”,算力不够用了
2024年以来,百度、腾讯、阿里、字节这些大厂没停下“大模型竞赛”:百度推了文心4.5,腾讯出了混元Turbo S,阿里升级到Qwen3,字节的豆包月活都破亿了。训练这些大模型需要海量算力,比如训练一个千亿参数的模型,得用成千上万块AI芯片跑几个月。
更重要的是,“推理需求”开始接棒增长。以前算力主要用在“教模型学知识”(训练),现在AI应用多了,比如AI聊天、图片生成、智能推荐,都需要“模型用知识干活”(推理)。而且DeepSeek这类开源模型把应用开发门槛拉低了,小企业也能做AI应用,推理侧的算力需求很快会超过训练侧。
为了满足需求,大厂的算力投入不断加码:2024年BAT(百度、阿里、腾讯)合计资本开支同比涨了163%,未来还会继续增加。
2. 智算中心:政府推动+国产化标杆落地,采购需求猛增
智算中心是“公共算力超市”,政府、科研机构、中小企业可以租算力用,比如智慧城市、科研模拟都得靠它。2023年国家出台政策,要求2025年全国AI算力超300EFLOPS(相当于300万亿次/秒的计算能力),地方也跟着发力:上海要求新建智算中心国产芯片占比超50%,江苏更提出70%的目标。
现在智算中心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2024年全国超458个智算项目中标,至少61个项目投资超亿元,比如中国移动哈尔滨智算中心,一下子部署了1.8万张AI加速卡,国产化率100%。这些项目不仅拉动物理算力需求,还强制要求“国产化”,给国产芯片和服务器打开了市场。
二、国产AI芯片:从“跟跑”到“部分替代”,突破三大瓶颈
以前国内AI芯片市场基本被英伟达垄断——2022年英伟达占85%份额,国内厂商加起来才15%。但现在情况变了,美国对高端芯片出口管得越来越严,国产芯片趁机“补位”,已经能在部分场景替代英伟达。
1. 先看“对手”:英伟达靠什么垄断?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英伟达的核心优势有两个:一是芯片性能强,比如H100芯片,训练大模型的速度比国产芯片快不少;二是有“CUDA生态”——就像手机的iOS系统,开发者习惯用它写代码,换其他芯片得重新学,成本很高。
但现在英伟达也有麻烦:美国政府不让它卖高端芯片给中国,比如H100、A100都受限,只能卖“特供版”H20。H20的训练性能只有H100的15%,虽然推理性能还不错,但长期来看,国内肯定不能一直依赖它。
2. 国产芯片:第一梯队已经能“打”,新一代产品更可期
国内有几家厂商走在前面,被称为“国产AI芯片第一梯队”,各自有擅长的领域:
• 华为昇腾:最接近英伟达的国产芯片。昇腾910B已经能对标英伟达A100,训练速度差不了太多;910C更厉害,性能能达到H100的80%,未来910D还有920更值得期待。
• 摩尔线程:属于国产芯片里面最早原生支持FP8精度的厂商,也是少有的能支持万卡集群(且性能无明显折损)的厂商。
• 海光信息:兼容性好。它的芯片用和英伟达类似的架构,还做了“类CUDA”软件,开发者不用改代码就能迁移过来,对大厂很友好。新一代“深算三号”预计能替代英伟达H20。
• 寒武纪: 最近的当红炸子鸡,MLU370之后的新产品基本处于神秘状态,传闻最新款690整体性能接近600TFLOPS,暂无公开资料可查,待以后更新。
3. 还需突破:生态和产能是两大关键
虽然性能追上来了,但国产芯片还有两个短板:
一是生态弱。CUDA有510万开发者,3700个应用,国产芯片的生态最多只有几十万开发者,还得慢慢积累。不过现在厂商有办法:华为自己做了MindSpore框架,海光兼容CUDA,尽量降低开发者的转换成本。
二是产能紧。高端芯片需要先进制程(比如7nm、5nm),国内代工能力处于快速扩张当中。
三、AI服务器:市场格局变了,“昇腾系”厂商崛起
AI服务器是“装芯片的机器”,芯片是什么牌子,服务器就跟着受益。以前浪潮信息靠卖搭载英伟达芯片的服务器,占了国内36%的份额,但现在“昇腾系”服务器厂商(用华为昇腾芯片的厂商)正在快速抢市场。
1. 市场规模:AI服务器增速甩通用服务器几条街
2024年上半年,国内AI服务器市场规模50亿美元,同比涨63%;而普通服务器(比如公司办公用的)增速只有10%左右。IDC预测,到2028年国内AI服务器市场规模会涨到253亿美元,4年翻5倍,其中非GPU服务器(比如用ASIC、NPU芯片的)占比会接近50%。
2. 竞争格局:三类厂商分蛋糕,各有优势
现在AI服务器市场主要有三类玩家:
• 传统龙头(浪潮信息、新华三):靠英伟达吃饭。2024年H20芯片还很抢手,字节订了32-33万张H20,大部分交给浪潮信息做服务器,所以浪潮2024年Q3、Q4营收同比涨了76%、78%,存货也创了新高,准备接下来大卖。
• 昇腾系厂商(超聚变、华鲲振宇):靠国产芯片崛起。运营商和智算中心采购都要求用国产芯片,昇腾系厂商趁机拿下大量订单——比如中国移动2024年智算服务器采购,中标厂商全是昇腾合作伙伴;中国电信采购中,昇腾系占了67%份额。超聚变和华鲲振宇是华为最核心的合作伙伴,未来会分走大部分昇腾服务器订单。
• ODM厂商(华勤技术):靠性价比抢市场。华勤以前做手机代工,现在把消费电子的供应链优势用到服务器上,成本比传统厂商低,2024年服务器业务同比涨150%,已经开始给大厂供货。
四、投资机会和风险提示:重点看这两个环节
1. 值得关注的方向
• 芯片端:优先看第一梯队厂商 。
2. 需要注意的风险
• 大厂采购不及预期:如果阿里、字节等互联网大厂减少国产芯片订单,会直接影响国产厂商业绩。
• 技术研发跟不上:如果国产芯片新一代产品性能没达标,替代进程会变慢。
• 竞争太激烈:现在很多厂商都想做AI芯片和服务器,未来可能打价格战,利润会变薄。
总结:AI算力国产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现在AI算力行业的逻辑很清晰:需求端(互联网+智算中心)持续爆发,供给端(英伟达受限+国产突破)倒逼国产化。短期来看,英伟达H20还会占一定份额,但长期来看,国产芯片会在训练、推理场景逐步替代,服务器市场也会从“浪潮一家独大”变成“传统龙头+昇腾系+ODM”三分天下。
对普通用户来说,这意味着未来AI应用会更便宜(国产芯片成本低)、更稳定(不被卡脖子);对行业来说,国产化不是“保护落后”,而是通过政策和市场双驱动,倒逼国内企业突破技术,最终在全球AI算力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ai产业链观察##ai创造营# ![]() 梁赛 发布时间2025/08/30 09:32:00 | 389 | 467 | - | 1343 |
![]() 阿里的财报也要出了,AI相关的业绩猜测也会不错,云GPU服务器租用和AI相关的服务。 ![]() 梁赛 发布时间2025/08/27 05:28:33 | 249 | 159 | - | 8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