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头图使用即梦AI生成;提示词:古代账本和现代理财App的对比图,身穿古装戴着眼镜的卡皮巴拉正在整理账本
作者 | 阿虎
编辑 | 张洁
你会记账吗?一般用什么记账App?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但要说推荐记账App,10个人会推荐会说出7、8个不同的软件。
原因无他,因为市面上记账软件实在太多。随手在应用商店一搜,就能发现成千上百个类似产品,最火的一款产品甚至有219万人评分,超过了知乎、微博等热门应用。
最近一款名为“咔皮记账”的AI记账产品在这个看似饱和的市场脱颖而出。有报道称,它在短短6个月内用户数量突破了百万,人均每日会上线记录6笔消费,成功跻身AI记账赛道Top 1。
产品发布后,不少网友涌入体验,分享“无痛”记账带来的爽感。“无痛”到什么地步,比如他们在完成支付后随手敲一下手机背面,就能把一笔日常消费记录在册。
整个操作流程丝滑到完全打破了本人对传统记账的固有印象。像我这样零记账习惯的用户,也在这种方式的吸引下,成功入坑,“当代年轻人必备四件套”所言非虚。
据“AI新榜”了解,“咔皮记账”是商汤科技孵化的AI记账应用。团队在立项之初关注到,用AI重构一遍传统应用会带来新变化,再加上同时间卡皮巴拉一系列表情包在互联网上很受欢迎。各种巧合之下,就有了现在“顶着钱袋子的卡皮巴拉”这一产品。
不过,记账软件这么多,为什么还有大厂愿意入局这一赛道?又如何在短时间内累积百万用户?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度体验,我们联系到“咔皮记账”产品负责人张洋,详细聊了聊咔皮记账能够出圈的背后故事。
每日自动记录流水账,AI记账有什么魅力?
咔皮记账能够火速出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简单的记账方式。
只要打开App,和它打字或发语音“今天去便利店花了17.9”“昨天喝了一杯Manner咖啡,20”,AI会自动识别并生成消费记录。
对我来说,更简单的方式是截图记账,这种方式连App都不用打开。
只要按照“咔皮记账”的设置方式,在手机上添加一个快捷指令,接下来使用苹果手机的控制中心,点击“咔皮记账”,就可以和它共享消费情况。AI不但能够识别出具体金额,还能选好具体的分类。
如果是安卓用户,还可以在系统设置中选择“无障碍权限”,允许咔皮记账后台运行,就能自动完成记账。
整个记录操作过程比预想得更方便,让我轻松补齐了整个6月的账单内容。这种流畅体验的背后,恰恰解决了传统记账的一大痛点。
一个让张洋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如果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那么我们需要在消费和记账两个不同的应用之间来回切换,并点击‘+’号,把支出和类目一一记上。传统记账在本质上就是让用户填表单,这一步就会击退很多人。”
在他看来,AI在其中的核心价值在于接受了最费脑的信息提取和分类工作。
“用户只要用拍照、截图或者一句话描述的方式,提供消费记录,就能实现‘无脑记账’,彻底简化流程。需要说明一下,咔皮记账所有图片仅用于识别记账,传输和存储过程都有加密保护。”
这也是为什么从未有记账习惯的我,能够坚持使用咔皮记账的原因。
当然,在我的实际体验中,同样遇到了一些AI制造的“错误”。
比如,我在周日的时候进行“补记账”,告诉咔皮“昨天和朋友一起去吃了东北菜,共花费201元”。它识别后将消费情况准确记录到“周六”了,但在每周消费总结里却显示“周五和朋友一起吃了东北菜”,认为是文案中的“昨天”,而不是消费当天。
张洋坦言,AI的能力很强,但它也很难在所有细节上都做到完美。它在场景A上可能处理得很好,但在相似的场景B上却会出错。
AI给人的初印象往往是惊喜,它能完成许多复杂任务。但深入使用后就会发现,要让它真正可靠地理解复杂意图和上下文,还需要在背后投入大量细致入微的“调教”工作。“因为模型对上下文的依赖极强,微妙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理解错误。”他补充道。
对于记账软件来说,除了识别的准确性,记录速度同样是核心指标。
而AI+记账,记录速度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模型本身的推理复杂度。更复杂的模型往往需要更长的“思考”过程。
张洋指出:“拿‘早餐十八’这个短语来说,AI需要从中提取时间、分类、金额等信息,尽管用户输入非常简短,但早期模型响应时间可能会长达2-3秒。我们也进行了针对性优化,准确性和速度都需要不断调整。”
记录完成后,“咔皮”会根据消费金额、内容,进行鼓励式的点评。比如,它会调侃我42元的早餐“花得值”,还会在我出闲置获得收入时夸你“资源利用得真妙”。
不过,这一功能在刚上线时受到不少争议。有网友发帖称:“咔皮对自己的消费评头论足,感觉在内涵我。”
部分网友评论截图
从用户体验来考虑,“咔皮记账”提供AI回复的本意是希望多多鼓励用户,为他们提供情绪价值。
张洋表示:“具体实践中,如果用户有大额消费时,可能会采用诙谐调侃的方式提醒;或者遇到日常支出,不吝赞美,提升用户心情。一些不符合预期、甚至让用户感觉被冒犯的内容,肯定不是我们的初衷。”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正在迭代优化模型,在接下来的版本中,他们会为用户提供关闭相关功能的选项。
记录我的消费情况之余,咔皮还给我分析了整个月的支出情况。它提醒我,6月我在交通出行上共花费了2010.6元,其中大部分都用在通勤打车上,每天通勤成本近70元🤯。
它同时建议我之后可以控制这方面的支出,“说不定能省下不少奶茶钱”。
另外,AI还能具体到某一周的情况,用可视化的方式告诉你“本周在购物上花费了651.22,占总消费的47.42%”。乍一看消费很多,但它会安慰你“相比上周的规模,这次明显克制很多”,夸我有进步!
了解下来,这一功能背后融合了商汤日日新、阿里通义、DeepSeek、火山引擎豆包等大模型能力。
“记账功能的模型核心需求是信息提取与总结,它侧重于精准识别关键数据并进行结构化处理。而每周/月账单则依赖于数据可视化、信息分析等能力。我们会根据功能点的具体需求,在不同模型之间进行适配选择。”
“咔皮”不仅分析了账单中哪些消费是必要的,哪类可以控制,还根据我的消费习惯,制定了娱乐、餐饮、交通等不同类目的预算。在它的攒钱建议中,我在7月的第一周靠改变出行方式和轻断咖啡,成功省下了210元,离成功攒到五位数也更近一步。
所以,不仅仅是一个记账App,咔皮的每一次分析和记录都跟我的个人生活高度相关,每一笔消费背后都有一段“该攒攒、该花花”的故事,自然会吸引我再度打开。
“有长远打算的C端产品,不会上来就收费”
互联网上流行过这么一个段子,很多独立开发者一上来就会紧盯“记账”“日记”和“待办”,俗称“开发者三件套”。而开发者们会选择这类赛道,原因无非是“开发简单”以及“有需求”。
在张洋看来,记账产品本身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传统认知不同,现在记账对年轻人而言不仅仅是工具,更逐渐成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整个用户规模是过亿级体量的。
但从产品开发角度看,“记账”由于包含了收入支出、资产预算、账本等等,本身是一个功能复杂的体系。
现阶段,“咔皮记账”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系统性地补齐和完善用户会高频用到的基础功能。
除此之外,“咔皮记账”也在AI Agent这一热门赛道上挖掘新的能力。“之前提到的AI回复功能,其实也是我们探索的方向。未来AI Agent能够主动识别时机并触达用户,而不是被动等待用户来提问。”
首页主动推送一周消费情况
张洋认为,AI Agent与用户的互动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聊天框或搜索框内。只有主动接触用户,才有可能唤起用户、留住用户。
目前,咔皮记账注册就会免费赠送为期一年的会员,每日上线记录就会新增1天会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年之后的收费策略如何?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用户长期投入意愿和使用频次。
提及未来收费方式,张洋表示:“我发现现在大家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这个AI应用要是不收费,它可能做不长久。但一家真正想做大的C端产品,没有一上来就问用户收钱的。”
这种行业收费惯性,很大程度源于网友们对于早期独立开发者们的认知局限性。
张洋的观点是:“我们目前没有直接向用户收费的打算,也不希望达到一定用户数就进行广告植入。一方面,向C端用户直接收费这种模式,不太符合我们国内的情况。另外,没有太多人会为一款工具型产品付费。”
虽然“咔皮记账”短期内只是一款记账产品,但更长远来看,张洋希望它成为更多人的个人CFO。
“记账”只是咔皮服务的起点。关键在于,让更多人能够通过持续记录消费和生活内容,使AI能深度理解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模式。这和依赖公共知识库的通用型AI截然不同。
为了解释“个人CFO”的目标,张洋也列举了一个具体场景:“未来你可以询问AI高度个人化的问题,比如我这个月比上个月多花了多少钱,AI能够回答你,并不断优化你的储蓄情况、调整负债率等等。这是我们希望能够做到的事情。”
「AI新榜交流群」进群方式:添加微信“banggebangmei”并备注姓名+职业/公司+进群,欢迎玩家们来群里交流,一起探索见证AI的进化。
欢迎分享、点赞、推荐 一起研究AI